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效率”论坛,11月14日上午在我校四平路校区综合楼开幕。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我校副校长吴志强到会致辞。
德国柏林生态研究所能源与气候政策研究协调员Felix Matthes博士、法国巴黎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Laurence Tubiana教授,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我校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我校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所长张旭教授等多位欧中专家应邀作主题报告。专家们表示,上至政府下到百姓,中国的环境意识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中国应大幅提升清洁能源比重,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高广生巡视员在题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主旨报告中表示,未来我国政府将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
高广生介绍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树立理念,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树立理念”,指全社会都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控制总量”,即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结构”,一方面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相对低碳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要调整能源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转变方式”,就是要将经济发展方式从重数量转变到重质量上来。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高广生表示,未来我国政府将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基础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二是广泛开展低碳的试点、示范工程,包括产业区、居民社区、商业区、产品认证等示范,以及碳捕获利用技术、高排放产品替代等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控制排放示范工程;三是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四是大力推进全社会的低碳行动,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公众一齐行动起来;五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既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六是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支撑能力和实施保障能力。
论坛主办方表示,举办本次活动,目的是希望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低碳节能的问题能在国际视角下得到一个新的诠释。当天揭晓的首届““Klaus Toepfer环境创新竞赛”获奖学生作品,也反映了中国年轻力量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