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聚焦工博会】我校为高楼抗震设置“泄洪湖”(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1-10-26  浏览:

      2011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于11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新闻中心记者从学校产业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此次我校一共组织了来自10多个院系的16项科技成果参展,涉及汽车、土木、环境、工程机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工博会开幕前夕,记者走访了部分参展项目的研发团队,试着提前为师生揭开这些项目的神秘面纱。
 
    外壳,是钢材做的方形套筒;内面,则填充着混凝土或砂浆。别看它模样不起眼,倾斜地支撑起高楼的梁和柱,其抗衡地震的本领可不容小觑。这根柱状的建筑构件,即将亮相于11月1日开幕的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同济大学展台。这是由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率先在国内成功实现了产品化的“屈曲约束支撑建筑系列减震产品”。该成果荣获上海市201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1

      这类产品安装在高楼大厦上,是如何发挥其抗震减震性能的?课题组孙飞飞老师用“绑石膏”、“泄洪湖”两个比方来形象说明它的特点和功能。
      “就好比人骨折了,在外面绑上石膏后,受伤部位就固定不易弯折一样,在支撑构件外面加上钢套筒这一保护装置后,相比普通支撑构件它就不容易弯曲变形,也就是‘约束’了其‘屈曲’,从而具有很好的抗震工作性能,避免房屋在地震中倒塌。”
      将它比作“泄洪湖”,则是因为它具有耗能减震的强大功效。地震发生时,地震输入给高楼的大部分能量就好像“泄洪”一样被转移到这类支撑构件身上。这样一来,剩余能量对高楼造成的破坏就会大大减轻,从而保护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免受损伤。
      据介绍,自1995年神户地震后,屈曲约束支撑产品开始在日本被大量使用。从本世纪初起,国内少量工程也开始采用进口产品;许多工程设计方案虽考虑安装这种支撑,但因进口产品昂贵而被迫放弃。我校率先研发的这一完全国产化系列产品,打破了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可与世界最先进的日本同类产品媲美,某些产品的性能指标,如最大变形能力甚至还更为优良,但价格却比境外产品便宜一半以上,而且供货周期缩短。
      这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济牌”减震产品,2008年首次应用于上海世博中心,随后又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东方体育中心、京沪高铁天津西站、由美国承建的阿富汗喀布尔Marriott五星级酒店等近70项国内外新建或改建重大高层工程中成功应用,覆盖了全国约20个省份,创下产值近亿元,节省工程造价近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磁浮虹桥站工程中,运用到了长度17米、承载力为1千吨的支撑产品,创下了国内同类产品长度、承载力之最,显示出了研发团队将该技术应用于超大吨位、超高层领域无可比拟的实力和优势。
      记者了解到,李国强教授团队还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屈曲约束支撑产品的性能标准、产品的构造技术、产品的设计技术,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关于该产品的技术规程——《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技术规程》,为此类产品今后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应用铺平了道路。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