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让实习“实”起来不能只靠学生自觉

来源:   时间:2017-08-16  浏览:

郭立场

大学生群体的主流肯定是积极向上的,极少数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作秀乃至“造假”,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尽管如今的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实习实践,但仍难免有些学生钻空子。近日有媒体报道,暑假期间,“实习(践)证明”交易又悄然出现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买家最低只需花上10元钱,就能买到所谓“私人定制”版的“实习(践)证明”。

有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有500万名大学生参与到各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说,在实习实践中钻空子造假的学生是极少数,但“祸患常积于忽微”,小问题也要及时应对。透过媒体报道可知,一些学生“造假”固然与学分、考评、奖学金等密切相关,甚至和就业也不无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学生自身没有正确对待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缺乏有效管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出现弄虚作假、走马观花等负面现象,固然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造假”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惩治。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是学生个体的事,也不应是学生单方面付出的过程,而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的共赢。通过社会实践,将专业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专业所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学校借此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编织出极富张力的“教育经络网”;当地企业和机构获得了来自高校和学生的支持,发展有了更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长远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实现更可持续、更有实效,必须进一步理顺社会实践与学业评价之间的关系,改变目前评价学生成长成才、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体系。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的技术,不是单纯的知识增长和能力培养,对实践认知和终极价值的追求才是教育的本质。1936年,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以《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为题阐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主张“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提出了学校教育应如何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价值导向等“人”的根基问题。如何培养理想的“人”,爱因斯坦在1936年树立的目标,今天看来依然任重而道远。

大学生群体的主流肯定是积极向上的,极少数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作秀乃至“造假”,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尽管社会实践在有的学校受“刚需”“任务”等因素影响而多少有些变味,被一些学生以一纸“假证明”敷衍了事,对认真参加了社会实践的学生不太公平,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现象,并不影响大学生实践的主流。可喜的是,即便明知有同学在社会实践中“走过场”“凑学分”,绝大多数学生依然不为所动、“不走捷径”,而是带着激情与梦想走进基层、融入社会,在实践历练过程中找到人生方向和社会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可以想象,大学生社会实践释放的“倍增效应”,不仅能释放学生成长的活力,更能展现时代风貌,成为助推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在更广阔的基层天地大展拳脚,不要浪费人生出彩的机会。

那些以前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应当尽快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既要学会仰望星空,也要能脚踏实地,将短期社会实践与长期个人成长相结合,从“我该去”逐渐转变为“我要去”,让社会实践真正“实”起来。

(作者郭立场,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8/16/content_483581.htm?div=-1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