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用淘汰率来评判中外研究生教育之所以不科学,还在于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即欧美国家与我国在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体制上存在显著差异。
■杨国营
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而在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高达30%左右。日前,有媒体以此为据,质疑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质量。
按照这种论调的逻辑,淘汰率俨然成了衡量一国研究生教育的标尺,一测之下,惊讶地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淘汰率太低了,换言之我们的高校对研究生太仁慈了,一百个人里才淘汰三五个,这怎么能行?要赶紧与国际接轨,要让三分之一的研究生毕不了业才对!笔者对此论调深不以为然,这种凡事以欧美国家为标准,张口闭口“人家欧美国家如何如何”的自我矮化心理,流毒日久,至今不绝。
这种缺乏权威信息源和理论支撑的论调,实在经不起推敲。笔者发现,“在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高达30%左右”这一说法,媒体是听专家说的,专家竟然也是“听说”的。某媒体发布的《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的表述则是“在许多教育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也没有说明信息来源,此外,作为统计数字竟然用“可能”来界定,很不严谨。其实,由于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和各高校的统计口径不一,计算全国研究生的平均淘汰率十分困难,不同院校、专业差异很大,中国如此,美国亦如此。
退一步讲,即便有权威数据表明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淘汰率明显高于我国,也说明不了多大问题。淘汰率高就好吗?2010年4月,美国“研究生教育未来委员会”发布的《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报告指出,研究生教育的高淘汰率不仅给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高校、院系以及学生个人和家庭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心血,也令被淘汰学生的身心严重受挫。美国杜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前主席刘易斯·西格尔认为,“当今美国研究生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淘汰率过高”,坚持实施严格的中期淘汰制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间、经费和机会的浪费。更有美国教育界专家将研究生教育的高淘汰率问题称为“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
简单用淘汰率来评判中外研究生教育之所以不科学,还在于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即欧美国家与我国在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体制上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在招生时,欧美国家高校普遍实行“宽进”,我国高校则是“严进”。众所周知,我国研究生招生的入口卡得很严,学生需要付出艰辛努力,通过笔试、面试的激烈竞争才能获得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与国内相比,欧美国家高校在招生这一关上相对宽松。既然前期的筛选没那么严格,必然导致有较高比例的学生在学术能力等方面不达标,或者主观上不够珍惜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中途被淘汰或流失。因此,欧美国家的研究生淘汰率比我国高一些,是正常的。
一些人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言必称欧美,好像欧美国家的教育全都是好的,并以之为标杆,对国内教育指指点点。欧美国家的教育当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大可不必盲目崇拜,更未必值得效仿。英国一年制的研究生教育被留学生甚至本国学生称为“文凭制造工厂”,这在留学圈子里几乎是公开的秘密。美国、加拿大等国一些高校近年来为了扩大生源,增加学费收入,也存在类似现象。
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师资队伍、科研条件、学风建设、激励机制、督导制度等,绝不是一个淘汰率可以衡量得了的。在研究生出口问题上,自然应当严格把关,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反馈机制,以尽量全面地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位授予标准,诊断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简单粗暴地把淘汰率高低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强行挂钩,显然是皮相之论,非但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益,而且容易误导公众。(作者系本报记者)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1/22/content_43002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