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小心中学生英才计划被高考玩坏了

来源:   时间:2015-01-19  浏览:

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宗旨的中学生英才计划(下称英才计划)已经进入第二期。如何保证该计划实现宗旨,不至于在过程中走样和变味?怎样才能不重蹈“明天小小科学家”的覆辙呢?

英才计划试点于2013年6月启动,去年8月这项计划完成了第一届学生培养工作,近百所重点中学的584名学生进入第一期培养计划。

按照英才计划的初衷:著名科学家指导中学生开展科学探究项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把握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进而发现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英才计划的指导思想和目的确实“高大上”,社会也都乐见其成。在这方面,我们确实曾有经验。

以“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为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文新教授曾经在“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中担任评委,对一名中学生的科技作品进行了点评并深表赞赏,这种赞赏激发了这名山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该生在学校排名并非第一,但通过努力进入北大,从大一开始就跟随李老师进行本科生科研,毕业后去英国跟随IT著名导师直接读博,被该导师评价为历年最优秀学生。

但是,“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在高考指挥棒下走样,经历了从与升学挂钩到脱钩的折腾过程。

“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名誉顾问韦钰院士不仅是全程参与者,也是创始者。2012年12月在第十二届“明天小小科学家”颁奖典礼上,她说:“和升学挂钩,是考虑我国高考升学压力太大。出于保护一些科学上有热情有能力的好苗子,让他们成长的道路顺利一点,所以提出了给高层获奖者加分或保送的机会。开始的几届效果不错,后来的情况逐渐有了变化。一线工作人员反映‘打招呼’的噪音太大,并发现极个别极个别的造假行为。发现以后,我们下不了手(惩罚),不忍心这些孩子年纪这么轻,就背上了不太诚信的牌子。”有鉴于此,他们怀着深深的遗憾,又向教育部申请与升学脱钩。

实际上,从中学指导教师和其他评委那里,我们了解到高几率的弄虚作假情况。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欧阳颀院士曾经担任“明天小小科学家”评委,他在评审过程中发现,有些东西绝对不是高中生做的,很可能是家长托关系做出来的,目的直奔高考加分。李文新教授在评审中同样发现提交软件作品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内存、硬盘等基本IT知识。

考虑既往“明天小小科学家”、各类奥赛与高考挂钩而导致走样变味的前车之鉴,中学生英才计划应当明确坚决地与高考升学等功利性因素脱钩。去除功利化,才能让真正有兴趣的中学生冒出来。

英才计划的第一期试点下来,存在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首先是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其次是中学生缺乏时间和精力,最后是中学生、中学以及家长仍存在功利主义动机。

如果学生真正有兴趣,知识储备欠缺,可以在教授指导下自学进行弥补。比如第一期英才计划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同学阅读了《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等11本化学基础教材。但这样的案例太少。时间投入不足是另一个大问题,只要中学生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其常态就是周一到周五乃至周六、日都没时间和精力到大学接受导师面对面培养,而仍然在反复接受高考的培训。有时即使学生本人愿意投入时间,中学任课教师和家长也会出面阻止。

北大第一期录取了两名在计算机学科参与科研的学生,但由于计算机与高考无关,这两名学生中途就退出了。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裴坚教授带的5名学生,最后真正跟到底的也就1~2人,其他人两三次见面之后就“失联”了。

英才计划由中国科协给予每名学生1万元的全部培养经费,学生个人并不负担,这同样使得参与的中学生很少责任感。我们建议未来可以在财政方面借鉴成本分担的方式,参与的中学生至少分担一半成本。

英才计划目前局限于重点中学,其实普通中学中同样有着更多的创新学生,他们甚至更愿意在创新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未来试验性地扩大参与中学数量,给予普通中学同样的机会,同样是改进方向之一。

国内在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直走一条老路,主要以解难题为主的奥赛和趋同思维为主、追求精确性的高考为主,多年实践并无多少成绩。英才计划这样让学生有机会与科学家一起探索未知,算是走上了正确方向。但走得好、不走样并不容易。

(曹建,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任,英才计划前行政执行人;卢晓东,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

http://zqb.cyol.com/html/2015-01/19/nw.D110000zgqnb_20150119_1-10.htm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