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高校老师们要打起精神了。如果依然不思进取,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岗位很可能被更多的“韩旭们”所取代。
■吴旭东
12月12日是哈工程大学科技创新特色选修课《绚丽核创新》的最后一课。作为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大四学生韩旭,从大四开始就习惯了面对100多名学生,也很享受在讲台上讲课的那种感觉。(《生活报》12月12日)
大四学生走上讲台,给同龄人上课,而且选课人数不少,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同样堪为典范的是哈工程大学开放的教学管理心态。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竞聘选修课,与其他教师一起“竞争上岗”,打破了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而优则师”,依稀露出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范儿。
尽管大四学生开选修课并不具有太大的推广性,却折射出当今教育的为师之道、教学之道,值得高校老师们深思和学习。据报道,韩旭8岁搞发明,手握6项专利,科技创新获奖无数,发明的可自动加温口杯已被南方企业投入生产,这让21岁的他成为本科生的老师。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能站住讲台,靠的不是关系、后门、噱头,而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等“硬功夫”。
而且,这位大四学生讲课时从不点名,语言幽默,想方设法将枯燥的知识用风趣的语言讲授出来。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说相声,会把知识编成段子,听课的学生不觉得枯燥无味。相对于那些习惯于照本宣科的老师,韩旭在讲课方式上深谙学生心理和教学之道,也算是值得高校老师学习的另一个优点。
进入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契合的满堂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挑战,教师一本教参教一辈子的行为越来越没有市场,就连班级授课制在一些学校也悄悄地退出舞台。未来更加流行或深受学生欢迎的将是慕课、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而伴随学习方式变化的,还包括师生关系——谁的知识结构更完善、谁的教学内容更接地气、谁的讲课更吸引人,谁就有资格当老师。
如今,高校教学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教学管理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再教那些与学生现实需求相背离、与未来就业市场不匹配、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内容,必须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再照本宣科,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从现实来看,很多高校的教学改革均目标明确地向大而不当、华而不实的课程“动刀子”,向毫无进取之心、一心混日子的个别教师“宣战”,逐渐扭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大力推行学生探索、教师引领、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的最优化。
这下,高校老师们要打起精神了。如果依然不思进取,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岗位很可能被更多的“韩旭们”所取代。未来的高校教学管理必将是秉持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放的方式,使大学成为学生知识与能力双重提升的场所。老师的称谓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上、讲台上,老师与学生的身份也并非一成不变。相反,教师与学生游刃有余的身份互换,更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换位思考,找到学习动力。两者充分互动,无疑会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从大四学生身上,高校老师们还应学习其志存高远、勇于追求理想的积极心态。由于身怀教书育人之责,高校教师并不意味着拿到专业职称即万事大吉,而是要拥有一种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层次、境界的胸怀,这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源动力,是获得终生职业幸福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必要条件。
(作者系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12/15/content_42798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