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防工程类人才流失不能仅靠产学抱团

来源:   时间:2014-10-09  浏览:

有的学校为节省办学投入,该开设的课程不开,该做的实验不做,该组织的实习,也走形式,严重影响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质量。

■熊丙奇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批优秀的工程类人才,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工程类人才市场不但存在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矛盾,还存在严重的改行,流向收入更高的金融业等行业的问题。为化解这一问题,不少专家认为,校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共建联盟,积极创新产学合作模式,是培养我国青年大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有益探索。(10月7日新华网)

我国工程类人才的流失,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高中学生报考高考志愿时,选择经管类等专业,而不愿意选择工科类专业,这种情况已存在多年,调查显示,全国三分之一的状元集中选择经管类专业,而较少选择理工科专业,被称为“逃离工科”;二是一些工科专业大学毕业生,选择放弃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跨专业就业,到工作环境更好、薪酬待遇更高的其他行业、领域,而且,在实行校内换专业的大学中,从工程类专业转入经管类专业者众多;三是工程类人才在工作多年后,跳槽到其他行业、领域,媒体报道的工程类人才“改行”流失,就指这种情况。

对于这三类流失,要针对产生流失的根源,综合治理。总体而言,造成这三类流失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工程领域的行业形象,还十分“传统”,一提起工程领域,很多学生就会把其和工作环境艰苦联系起来,这会让一些学生对选择工科充满畏难情绪。其实,有不少工程领域,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已经有很大改观,工作方式也不像学生想象那样。要吸引工程人才,需要工程领域改变行业形象,同时要到学生中做宣传、介绍,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

其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虽然教育部早就要求要对大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在现实中,真正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校并不多,即使有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这带来的问题是,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盲目追逐名校、热门专业,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缺乏良好的工科训练,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也不满。另外,由于没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生找到工作之后,迅速跳槽,成为“早跳”一族。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后一年中,有近四成毕业学生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

再其次,大学办学功利化。近年来,我国有的大学为追逐办学规模,大力发展办学成本较低(对专任师资、试验条件要求不高)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而对工程类专业的投入不够,在工程类人才培养方面,有的学校为节省办学投入,该开设的课程不开,该做的实验不做,该组织的实习,也走形式,严重影响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此同时,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滞后,不少学生反映学难致用,这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有工程教育专家曾指出,有大学在“糟蹋工科”。

这背后的原因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不能灵活地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学办学导向有问题,没有引导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同时重视能展示办学业绩的论文,而忽视工程领域的应用成果。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取得的科研成果,有90%在结题之后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这对于强调应用的工程领域来说,是极其不应该的,论文导向,使工程类人才培养走偏;再就是,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学校不是按高质量培养标准配备师资、设计教育教学内容,而是在教育投入上能省则省。

很显然,针对这一情况,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学校办学资源不足、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但是,这对于培养、吸引并留住工程类优秀人才还不够,一方面,我国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此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职业,培养、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另一方面,我国应推进大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给每所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能在办学中形成自己的定位,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选用适合本校的教材,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对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对大学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10/09/content_424281.htm?div=-1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