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记者 彭德倩 徐瑞哲
昨天的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新闻通气会上,市教育考试院透露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今年报名参加秋季高考的5.2万名考生中,文科考生2.2万人,约占42%;理科考生3万人,约占58%。
院方负责人表示,从招考录取和专业配置情况看,文科考生比例应在40%以下,有专家甚至提出30%左右方为合理;然而本市去年文理考生占比分别为48%和52%,今年文科考生比例虽有所下降,但连续几年“文偏高、理偏低”的态势仍未扭转。
【原因】
本市文科考生比例偏大,并非一日之功。以2011年、2012年为例,在上海考生人数总体减少的背景下,文科考生从不到2.2万人增至2.4万人,理科考生从3.9万人降至3.06万人。去年文科生比例更是创下历年来新高,导致当年投档分数线呈现令人诧异的文理科分差:一本线上,前者较后者高43分,二本线更是高出72分。至2013年,连续三年,分差逐年拉大。
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师大教授杨德广将其归结为社会观念变化和更加显著的功利心态。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让学生对理科趋之若鹜。不少高中,10个班级有9个理科班;但如今,社会上常有文科“学得闲”、理科“学得苦”之说,让高中选择文科的学生越来越多。此外,高考数学文科卷比理科卷容易,文史哲等人文知识靠积累、不怕跟不上……诸多因素,也导致部分高中文科生增多。
文科真的“好考”吗?照理,若文理科分差连续拉大,在“大小年”作用下,考生报考时往往会偏向理科,以避开文科更激烈的竞争。同时,高校文理科招生计划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2——显而易见,理科考生其实更容易考上心仪大学。但令人意外的是,这3年来文理考生比例依然不尽合理。对此专家认为,这源于“文科容易,工作轻松”思维不断固化,尤其对学习成绩处于中位的考生,更容易受此影响,在选择分科时避难趋易。
【影响】
“文理天平”倾向文科,并非上海一家。纵观全国去年的高考分数线,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状:贵州一本线文理科分差73分,湖南62分,陕西55分,安徽50分……南京大学教育社会学副教授梁晨表示,在教育强省江苏,文科和理科的考生比例也比较接近,而且基本也是文科考生略少。杨德广认为,当今这一招考现象,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发展会造成影响。
上海大学此前发布的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各学科毕业生就业供需比中,理科就业供需比的最高值是文科就业供需比最低值的近3倍,也就是说理科生远比文科生更好找工作。上大副校长叶志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量实际上是面向各大高校,并不完全针对上海大学,因此,在就业市场上,岗位供需比的“文理缺口”比数据显示的还要大。他说,“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不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就业难的境地吗?”
站在更高层面,文理科考生之比的失衡,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影响的是社会岗位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对当代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梁晨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范围理科生明显多过文科生,因为国家着力现代化建设,从石油、机械到国防工业,无一不需要高等院校输送大批理工人才;而财经类、政法类的高校设置则严格控制,如整个华东地区,也仅仅只有几所。而今,这一人才供需结构并无根本性转变,“理多文少”更符合社会理性,符合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应对】
业内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及家长,选择文理考科或专业时,更多“听自己的”,而非“选择难易”。重要的是,这不仅仅事关高校、中学,也需在高招制度、教学机制上有所改变,以更科学更长远的眼光规划专业布局。
填报志愿、报考专业,学生及家长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有一定盲目性,结果随了 “大流”。而“大流”究竟是什么,教育与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做好信息服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柯政表示,目前,教育部就业数据库与人社部就业数据库并不完全“兼容”,比如某行业人才培养规模、就业人数、缺口大小,这些数据可能是不统一的,供需双方并非知己知彼。他认为,如果相关部门的数据整合匹配起来,看看在社会实际需求中究竟“文多”还是“理多”、在岗位层次结构上究竟“文好”还是“理好”——有了这张信息对称的量表,学生及家长就能从中认清形势。
其实,社会系统有一种自我认知和调节机制,从学习难易、考试难易、录取难易到就业难易,自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和同比性。柯政举例说,易学、易考未必易录取、易就业,在这个“一进一出”的过程中,包括学生及家长在内的各个主体会适时调整策略和心态。“经过一个周期,文理的天平就又可能回归平衡。”
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应通过深化教改,把文理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如从去年开始,同济在自主招生和高考时,打通了文理科传统门槛;今年年初的自主招生中,又将日语、英语、新闻传播等文科专业向理科生开放,且破天荒地把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以往只招理科生的专业,向部分文科生开放,让专业之间实现必要的文理转换。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5/28/content_1170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