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5月26日电(周洪鹏、杨淑婷)为了争取项目、获得经费、职称晋升,很多人伪造、篡改、剽窃……近年来,学术不端和科研失范屡见报端,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面对学术不端和科研失范,应该怎么办?在云南民族大学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科技界人士呼吁: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
学术研究被当作追求功利的工具和手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于2013年8月公开通报了一批科研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包括抄袭他人成果,谎报个人信息,伪造篡改实验数据,花钱雇“枪手”,冒名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剽窃、伪造信息等。
以湖北某大学郝汉舟为例,把他人发表的3篇SCI论文窃为己有,并用这些论文申报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资助;2012年度又用同样方式申报基金项目,还虚构1篇根本未发表的英文论文。此外,他还虚称自己为澳大利亚访问学者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经调查,郝汉舟从未到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也不是硕士研究生导师。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彭金辉认为,诚信危机波及原本圣洁的学术领域,学术公信力遭受社会质疑,急于发文章、拿学位、出著作、评职称、拿奖项、当导师等浮躁心态,将“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艰辛,变成“一年磨几把小刀”的短期速成,成果的数量看似增加了,质量和价值却没有体现出来。
彭金辉说,学术研究一旦被当作追求功利的工具和手段,学术诚信将受到严峻挑战。
科学评价有太多量化指标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表示,学术不端和科研失范的出现,主要在于我们的科技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委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康克军说,科技评价体系包括对成果、人才、学科以及机构的评价。在康克军看来,科技评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数量导向,数量重于质量;二是文章导向,文章重于实效;三是短期导向,短期重于长期;四是个体导向,个体重于团体。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说,目前我国的科学评价有太多的量化指标。对于单位的评价,会说有多少个院士、多少项目经费、获得多少奖项;对个人的评价,则是文章数量、影响因子、实验经费。
康克军说:“现在我国每年发表的文章、申请的专利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质量高的、能够影响一个学科前沿的还很不够。”
康克军介绍,目前科研工作者晋升职称、院校引进学者、验收科研项目、评估科研机构的时候,都要看发表了多少文章,而且还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可能会造成科研机构不择手段地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科技评价体系:应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评价的基石,避免利益冲突是学术评价的前提。”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认为,应该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让学术共同体在科技评价和科研诚信中发挥作用。
“学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也会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非常难评价。”裴钢说,如果把学术评价交给市场,会有利于成果转化,但易于过度功利化;如果交给权力部门,便于宏观调控,但会引入过多行政干预。所以说,应该将学术评价交给学术共同体。
在裴钢看来,学术共同体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学术共同体是保障学术评价‘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石,同时也是科研诚信的有力监督方。”
此外,对于不同科学领域,也应该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吴常信表示,理工农业等不同学科,不能拿一个评价体系来评价。“有的理科可以考虑用论文,农科则更讲究推广的面积、收到的经济效益等。”
康克军则表示,科技评价体系的建设,应该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评价学术论文要关注研究内容而不是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基础研究成果要关注是否在科学前沿有新发现,评价应用研究成果要关注是否得到了应用并产生了实效;学术成果应该由同行专家进行评价,而应用成果应通过确认实际效应来评价。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5/26/c_1110860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