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瑞哲
思想政治课如何让“95后”大学生更接受?“你教我听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过时了。
日前,上海一个“超级大课堂”让思政课彻底“变脸”,大学生们“误以为”进了火热激烈的高校辩论赛赛场。
老师的“超级磨刀石”
“超级大课堂”其实是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验课,这期专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前,大课堂海量征集教师和学生提问,从上千个话题中归结出一道核心题目:“为什么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大学生有何关系?”之后,沪上4门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协作组,分别组成《原理》、《概论》、《纲要》、《基础》4个方阵,加入这门带有一定考试或比赛性质的现场公开课。每个上台方阵的5人中,必须有1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如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还可邀请外援参加。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最新解答,也最为现场大学生所信服。最终,东道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吕健及其跨校组合所在的 “原理”方阵,获得师生评委的最多选票,当选为这堂超级思政课的“超级团队”。市教委介绍,“超级大课堂”还将根据大学思政教育课程设置,按课程进度分期举行。
面对大学生提出的真实甚至尖锐的问题,华东政法大学教师何益忠坦承,“超级大课堂”正是“超级磨刀石”。他说:“不能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思政课不是成功的思政课,不能解答学生困惑的老师不是好的思政老师。”
“1+4”思政课模式
全市层面的思政课改革激发了高校层面“新人上场”。“超级大课堂”上的主力队员、全国优秀教师施索华,在上海交大领衔思政教改,甚至说动了校长张杰院士来上思政课。在最近一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上,约200名本科生惊喜发现,他们口中的“杰哥”登台亮相。这位“海归”高能物理学家运用比较方法,从“广义”到“狭义”,从“政治版”到“生活版”,用一个非思政教师的话,讲解了“美国梦”的困境与“中国梦”的前景。
作为试点先行者,交大目前组建起的这支教学团队包括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其他院系的教学名师,还有外校如华东师大教学名师,形成跨越专业、学科交叉的“客座教授”机制。今后,上海交大就将采用这种“1+4”思政课模式——由1个多元组合的教学团队轮流走进课堂授课,同时引入“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社会实践、网络教学”4个环节的多课堂教育,相继启动其他3门思政必修课教改。
作为全国首个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的省市,上海本月迎来第四届思政教学赛。经过初赛、复赛层层筛选,38名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从104人中晋级决赛。5个课程组别的最高奖得主,将代表上海参加长三角思政课教学大赛,走向更多的思政“超级大课堂”。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5/20/content_1168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