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
“尽管现在还没到招生季节,但择校的热潮已悄然涌动,家长们忙着找关系、递条子。”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预测,今年上海好学校的报名录取比例或将达到10∶1。
无论是“条子生”还是学区房,根源都在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广大群众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胡卫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必须结合实际,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来推进公办学校的均衡化,选择性教育必须由市场来提供。
资源不能向少数公办名校倾斜
“公办基础教育是政府行为,出发点是公平,重点是面向大多数,强调的是公益性,落脚点是基本保障。”胡卫直言,尽管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经费已差距不大,但很多财政经费都以专项经费的名义向传统的公办名校倾斜,譬如大型基建项目、设备设施项目、特色建设项目等,“公办义务教育要均衡,除了生均经费要标准化外,要逐步减少专项拨款,要强调‘大生均’的概念。”
在胡卫看来,公办义务教育应强调标准化。他告诉记者,韩国为了推进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在1968年便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标准化、均衡化发展作为文教政策的根本任务,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并将教师、设施、财政等因素作为均衡化的重点,然后对每一所学校普查评估。
“择校就是择师,优质的师资是学生和家长最为看重的。”胡卫表示,上海有较为丰富的传统教育资源,特别是在传统名校,有大量的名师积淀,不能靠简单地均衡师资,而要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通过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来提高师资水平的底座。
教育也可以探索混合所有制
要真正缓解择校热,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要实现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另一方面,高质量、选择性、稀缺性的教育需求只能通过公办之外的学校来提供,所谓“公办不择校,择校不公办”。
“我们的顶层设计还有空间。”胡卫认为,要有好的空间、好的政策和好的土壤,让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使私立教育发展起来,从而调动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对家长选择热门公办学校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教育模式,比如引入社会资金,使这些学校转制成为“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学校。通过放开收费,满足社会家长的择校需求,这些学校的发展不应继续占用公共财政,而是应当依靠社会注资入股来完成。对这些热门学校,可以允许他们自主地设定入学标准。这些入学标准绝不是仅以提高收费为主,而是应当综合考虑科学设计。转制后可以吸引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而对于学习成绩好,有学习特长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胡卫认为,调动市场的力量兴办民办教育,在扩大教育资源总量的同时,公共财政可以更好地用于促进教育公平,更多地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
应防止政府对教育大包大揽
令人遗憾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社会资金进入民办学校的比例在降低,全国范围都是如此。2002年到2011年9年间,我国全社会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例由4.55%增长为5.05%,其中,财政性投入增长了1.03个百分点,而非财政性投入却下降了0.53个百分点。在上海,社会资金进入教育的比例也在大大减少。胡卫说,有一段时间,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政策不明朗,对社会资金没了吸引力,“那段时间,在国家公共财政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后,就出现了一种观点:还要不要民办学校?民办学校还有没有价值?政府有钱了,行政权力在部分地方不断集中,有些教育主管部门认为教育是自家的事,出现了对教育包揽包办的现象。”
胡卫认为,三中全会之后,这个观点应该被扭转。政府应当将办教育的权力下放,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发挥民办教育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不能有了方向,没有配套的制度和政策。”胡卫举例说,教师的身份问题就迫切需要解决,“民办学校老师的编制属于民非企业,公办则为事业编制,这样民办教育如何留得住老师?”
“中国的教育就像一只鸟,它的双腿是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双腿都健壮才跑得快。”胡卫认为,一个区域合理的教育结构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公办教育以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为主,民办教育以提供选择性教育为主。当公办学校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民办学校特色多样、丰富多彩时,教育才会满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就近入学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本报特派记者 李上涛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4-03/05/content_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