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复旦高才生毒杀室友引发的反思

来源:   时间:2014-02-19  浏览:

■本报记者 张春铭

“对这个判决,我有点意外,我之前个人预测的是死缓。”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姚建龙教授说。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月18日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年仅28岁。

检方认为,被告人林森浩因琐事而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杀人,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极大,罪行极其严重。林森浩到案后虽能如实供述罪行,尚不足以从轻处罚。

怎么看待“复旦投毒案”?本案给我们哪些启示?大学生宿舍关系如何处理?如何防止宿舍摩擦导致恶性犯罪事件发生?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毒性思维”引发的冲动

法庭上,说及投毒缘起,林森浩供述,黄洋曾戏称欲在即将到来的愚人节“整人”,便产生整黄洋的念头,并由此实施投毒行为。他说,自己和黄洋关系一般,且无直接矛盾,只是彼此间“有些看不惯”。在他看来,黄洋聪明,勤奋好学,很优秀,但有点自以为是。

“‘复旦投毒案’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大学宿舍投毒案。”姚建龙说,“尽管林森浩已经成年,但因琐事纠纷而毒杀同窗室友,这样的杀人动机令人费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森浩的不成熟。”姚建龙解释说,林森浩一直在学校学习,还没有跨出校门进入社会,社会经验与社会交往技能欠缺,社会化尚未完成。林森浩因成绩优异保送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其成长可谓一帆风顺,这样的学生往往具有青少年叛逆期延后或隐匿的特点,通常缺乏挫折体验,心理发育往往也不成熟。从这个角度看,这起案件属于典型的青少年犯罪范畴。

提及“复旦投毒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想到了一个词“毒性思维”。“就是对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反复咀嚼。刹不住车,越想越坏。有些芝麻大的事情就被放大成西瓜大,最后根深蒂固。”许燕认为,毒性思维如果无法调整,对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在内心会放大处理,一旦爆发,容易使人的行为失控、冲动,做事情就不考虑后果。

“有些人自身性格有不足,比如性格过于内向,有时候封闭,易记仇,思维固着、冲动,有可能会在某一时刻做出过激反应。”许燕说,“依间接判断,林森浩应该很清楚投毒产生的后果,但当时在‘毒性思维’的驱使下,有可能产生冲动行为。”

人格教育缺失的恶果

林森浩一直是家里人的希望,却因听话,在少年时极少受到父母的引导,缺乏对其个性的培养和关注。中学时代的林森浩沉默、害羞,却一直是全校“最优秀的那几个孩子”,对成绩有些过分执着,常常考试一结束,就在宿舍自责,抱怨状态不佳。在研究生阶段,他发表了8篇核心期刊级别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占到5篇之多,同时还兼任学生会副主席。虽然在学生工作和学术上表现突出,林森浩留给人最深的印象还是“沉默”,甚至“古怪”。

“我国社会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观念,只要拿到高分这个孩子就是全面优秀的。能进入北大、复旦,难道这个孩子还会有问题吗?学校除了教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人格、身心健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目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足,忽视个体层面的道德教育,一些学生自我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许燕认为,目前的高考分数决定一切,也突显了人格教育的不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现在却变成了技能教育,如果有一技之长,如弹琴、绘画等,其实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忽视了人格的成长与培养。

“大家高度关注同寝室室友的关系,暴露出大学寄宿制教育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熊丙奇说,国外高校本科生中低年级学生寄宿,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一般不寄宿。“相比之下,我国的寄宿制,只提供了一个宿舍,而缺乏相应的寄宿制教育”。

“‘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与黄洋关系不和,具有公开性,林森浩准备及实施投毒杀人的时间也不短,但都没有及时得到干预,突显了高校危机干预机制的不健全。”姚建龙说。他认为,现在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差别,宿舍出现了贫富、阶层的分化,比如装不装空调涉及收费不一样,这些都让同学关系微妙起来,使学生关系的处理更加复杂。

不要妖魔化宿舍关系

“一定不要妖魔化大学生宿舍关系。”姚建龙说,尽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宿舍关系还是不错的,要注意每个时代大学生的室友关系都有那个时代的特点。熊丙奇建议,可对高校寄宿制进行整体改革,重新思考是否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不一样的管理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正在探索书院制的管理方法。辅导员与学生同住学生宿舍,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杨艳红是孟宪承书院的辅导员,据她介绍,为了让学生住得舒心,在录取名单出来后,孟宪承书院就请志愿者对新生进行标准化的电话调查,涉及“早睡还是晚睡”、“有没有睡眠困难”、“是否有哮喘或其他敏感问题”、“宿舍里是否需要安装空调”等问题,然后根据问卷反馈分配宿舍。新生入学后,还给新生们配备了108名由大二学长、学姐担任的“学导”。每位“学导”联系2个寝室的8名新生,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在寝室或同学间有矛盾的时候,第一时间起到润滑作用。

许燕认为,既不要积累矛盾,也不要过度防御,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出现极端化的言行,说一些发狠的话容易激怒对方,从而引发过激行为。“其实,同学之间本来没有这么多冲突,大家能住在一个宿舍,是一种缘分。”许燕说。

在心理教育方面,许燕建议,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觉知能力,增加人际交往的弹性;培养人格的宜人性品质,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大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只要告诉他们怎么做是对的,他们就会朝着完善自我的方向走。”许燕说,“只是有时候,他们没有这个意识,如果他们意识到,人际矛盾化解能力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利的,他们就会积极改善。”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2/19/content_378076.htm?div=-1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