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京大学从今年5月起在全校推广实施对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重点学生”的学业会商制度。其中对“思想偏激”学生会商,引来不少争议。
支持者认为,有些学生太嚣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诋毁北大,应加强教育。有网友称,由于中国顶尖学府历来生源输送以成绩为主,难免有思想狭隘、精神不健全者,这种学生将来很难在社会中发挥骨干作用,也是顶尖学府人才培养上的失败和资源浪费,“会商”是必要的。
但很多人认为不应将“思想偏激学生”纳入会商范围,他们表示许多学生的言谈、思想个性十足,很难界定谁属于“思想偏激”,错误的会商很容易埋没这些学生的个性。也有人提出,北大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闻名,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很容易让人产生“校方禁锢北大学生思想”的理解。
北大学工部副部长表示,会商主要是了解多次挂科的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但同时也会关注一些“思想偏激”的学生,因为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的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
对此,北大宪法学教授张千帆撰文表示,对于不实说法北大完全可以辟谣,只要保证言论自由、舆论公开,北大永远享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一旦形成压制言论的习惯,遭到堵塞的不仅是错误或鸡毛蒜皮的批评,而且包括那些正确乃至意义重大的批评;北大将失去自我修复与革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