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备受社会关注的西安某高校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拔刀刺杀伤者案在西安公审。公诉人在发表公诉意见时也提到,本案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善良公众无法相信一名在校的艺术院校大学生,一名用双手演绎美好音乐者身上折射出价值判断和道德的缺失。(3月24日《西安晚报》)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竟然在撞人后不仅不伸援手,反倒拔刀痛下杀手,做出如此行径,影响实在恶劣。这让人不禁想到“李刚门”事件,这两起事件的关键词有着惊人的相似:大学生、会女友、开私车、撞人、家庭殷实,学习成绩还不错,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在案发后叫嚣“我爸是李刚”,“看把我车刮的”,一个是变本加厉,直接凶狠地杀掉伤者。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性的泯灭,对法律和道德的藐视,让人心里发寒,其行为令人发指,引人深思。
在案发生之前,药家鑫和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一样,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是什么让他从大学生迅速转变为震惊全国的杀人凶犯?这背后值得社会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不可否认,“大学生撞人补8刀”事件是受个人因素、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转型时期大环境等诸多原因综合导致的一幕惨剧,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一定责任,但是,对于该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对责任担当的逃避,大学教育理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本质究竟为何?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文教育到底该处于什么位置?大学不能不反思。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同时,也成为社会和人类合格的公民,“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教育不是制器,而是育人”,所以,人文教育比纯粹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太多“制器式”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熏陶;重专业技能训练,轻道德情感陶冶;重分数成绩评比,轻人性人格关怀,人文教育受商业化、市场化、行政化以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被挤到了边缘,大学生人文素养一再滑坡,教育日趋功利。昔日的象牙塔如今已不再宁静,教师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孩子、房子、车子,没有知识分子话题,而学生谈论的则是考证、翘课、恋爱、时尚,很少有黑格尔说的“关注天空”的人。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炫富、媚权、拜金、攀比、跟风、虚荣,正成为大学和大学生共同的嗜好,受世风的裹胁、浊浪的席卷,大学不再恪守传统,正出现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所说的“精神虚脱”。
梁思成1948年在清华大学做过一个演讲,题目叫《半个人的时代》,他提倡教育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谨防培养“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思想的空心人”,今天看来,他的观点仍然振聋发聩。当前,正是由于“重技术,轻人文”的专业教育大道其行,教育越来越注重传授“有用”的知识,导致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被忽略:怎么与人和谐相处,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怎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话题被遗忘。由于忽略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忽略了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忽视了人性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涵养,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大量的“空心人”。这些“空心人”更倾向于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世界,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自利,难以与人和谐相处。为什么现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并不充裕,幸福感没有增加,相反,困惑和烦恼与日俱增,甚至大学校园暴力行为频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文理想的没落,人文教育的缺失,人文精神的沦陷。
人文教育之于大学,人文精神之于大学生,就像水之于鱼,须臾不可或缺。加强人文教育,回归大学之道,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