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硕士当油漆工是对知识贬值的鞭挞

来源:   时间:2011-03-11  浏览:

北大女硕士苏黎杰在京城就业连连受阻后,回到家乡南阳另谋生路,结果找工作又是一再受阻。最后,她竟作出了一个让大家惊掉下巴的决定: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3月8日新华网河南频道)

还记得一个大学生在招聘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用两麻袋的钱换回了两麻袋的书,可毕业后我发现,拿这两麻袋的书却换不回两个麻袋。这句话很古老了,可以说是每个大学生出去找工作都会在心里默念。现实让他们提前经历了社会的残酷,也给他们上了一堂知识贬值的课。

去年大学生掏粪时有位代表曾赞美过:大学生从事这个工作,我为他们鼓掌!有了他们的加入,将来我们的掏粪事业的现状有可能会因此而改变!当时这位代表的发言被称为是屁话。今天,北大女硕士生回乡当油漆工的事件又一次引爆关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这真的就是某些专家说的,人一定要适应社会吗?郎咸平在2007年就曾说过中国的现状,我们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和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可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就业,他们发现十年的寒窗苦读出来后,还不如一个只靠劳力的人赚的多。书读十年变成了废纸,劳力的泛滥和普及成为这个社会最大的特色。

这位女硕士为什么要当油漆工,新闻中提到这点:油漆工的薪水是6000—8000元,而且还是试用期,试用期结束后的薪水还会高。而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毕业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们,他们的薪水起步是多少!2000元!难怪郎咸平说我们国家现在不需要大学生,因为我们的社会选择的就是读书不如学技术。有人说,硕士生当油漆工是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破冰之举,值得借鉴。这点笔者不敢苟同。国家的发展需要的劳动体是按需分配,可这点在我们中国却没有实现。当我们的孩子读书时,家长每天耳提面命的话就是,不读书,你就找不到工作,就没钱养活自己。但当我们的孩子读完书后才发现,就是读了书也找不到工作。这难道不是社会的责任吗?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出路?

国家的改革包括了教改,就是让大学生自己走出校门找工作,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就放弃了发展国家必备的劳动按需分配,而是采取了放任不管,这就让很多的大学生们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以至于十年的苦读成了泡影。这就是当代的知识贬值,知识无用论。如果说北大陈生的卖肉是奇人的奇举,那么苏黎杰的刷油漆,就是谋生的无奈之举。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句话虽说是老生常谈,但这句话却很难被用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苏黎杰做了油漆工,是对我国固有教育体制的鞭挞,也是对国家现行的教育体制的耳光之举。社会的劳动力的不均,必然会造成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后无奈选择。这点更是要我们的有关部门好好反省,别再鼓吹什么大学生掏粪是社会发展之类的言论,大学生们能转变就业观念是对社会的认清,而我们的政府更需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回避和拖延才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不负责。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