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人大首将写微博纳入课程 粉丝增长量决定考分

来源:   时间:2011-03-02  浏览:

新学期伊始,中国人民大学08级数字新闻传播专业的29名学生就发现,自己多了一项时髦的功课——“织围脖”。而他们在微博上的表现,将作为网络互动管理这门必修课的考核标准之一,计入期末成绩。

新鲜事

“织围脖”成课程考核内容

“快来关注我的微博吧。”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数字新闻传播专业大四的学生们,纷纷将QQ、MSN签名改成与微博有关的内容。

近日,在网络互动管理课上,任课老师彭兰教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3月9日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自己的微博,并要提出对这门课考察方法的建议。

彭兰称,微博已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传播工具之一,作为数字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会熟练应用新媒体。

这门课期末成绩是由笔试和平时表现两部分组成,对于学生微博的考察,就是构成平时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人大首次将微博纳入课程考核标准之一。

据了解,高校新闻专业将学生的微博表现与其专业成绩挂钩,在国内已经不是第一次。

去年10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就曾经宣布,每个学生要开通一个微博,学期末按粉丝数量计算成绩。

小变化

“潜水”同学变微博控

“微博刚推出的时候我就有账号了,但是不常用。”老师布置作业之前,该专业翁同学只发过两条微博。

而近日,他成了“微博控”,转发和评论热门事件,抒发生活感悟、直播自己的动态……就连与记者的交流,他都在微博上晒。

翁同学说,借助微博,同学间的联系比以前要紧密,从前在微博潜伏的同学,现在都开始活跃起来。不过,对于最后究竟怎么考察,以哪个指标为标准,多位同学称心里挺没底儿。

答疑

粉丝增长将成重要参考指标

“学生起点不一样,应该看他们增长了多少粉丝,以考察其经营微博的情况。”在彭兰看来,“粉丝增长量”比粉丝数量更有参考意义。

彭教授表示,目前已有3位同学“献策”,提出微博留言、转发数量都应纳入考量标准,正式的考察标准将于下周“出炉”,彭教授待更多的同学提出自己的建议。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