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清华取消博导评聘制度 2500博导争抢1400博士

来源:   时间:2011-02-28  浏览:

“博导”,这个曾经被社会十分尊崇的称呼,在清华将仅仅意味着一个高校的普通工作岗位。清华大学近日决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全校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

这意味着,只要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都有资格成为博导。博导光环的黯淡意味着什么?

博导不再是特殊资格

对普通公众来说,“博导”不仅是学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显赫社会地位的标志。很多教授都会在名片后郑重印着“博士生导师”的头衔。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表示,在改革后的清华,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再是一个特殊的资格,更不是教授之上的更高的职称。

高策理说,清华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改变过去一般副教授以上才能带硕士生的惯例,允许特别优秀的讲师带硕士生。

事实上,从2004年前后开始,清华在部分院系中试行评聘优秀的副教授做博导,目前,清华已有招收博士生资格的副教授100多人。

今年下半年新举措开始实施后,全校1000多名副教授都有机会招收博士生,加上教授,清华拥有招博士生资格的教师,数量将达2500人,比原来增加近一倍。而目前的博士生规模是每年1400人左右,这意味着,取消博导评聘后将出现“生少师多”的局面,导师只有靠自身的科研优势、教学水平等才能招到学生。

是否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对于清华的新举措,不少人担心:前些年是从教授里选博导,也就是“教授中的教授”教博士生,而现在,博导资格对所有副教授都放开,这是否会导致博士生教育质量的下降?

对此,高策理说,改革不仅不会降低博士生的教育水平,相反,能够有效地提高博士生的教学水平。

高策理解释说,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却迟迟不能带博士,许多人要熬到50多岁才能成为教授,才能当博导,但却过了其搞科研、教学的黄金期。而同时,博士生也失去了很多获得最新和最有价值学术指导的机会。

高策理表示,为保证博导的质量,除了校级评聘外,学科和院系会对博导资格提出具体标准,并进行严格把关;取消博导评聘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

改变博导群体年龄偏大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劳凯声告诉记者,我国的博导制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刚刚建立学位制度不久,不仅符合博导条件的教师很少,而且博士生招生数量也很少,有关部门优先选拔少量教授担任博导。

此后,教授当博导成为惯例延续下来,并逐渐形成一个博导阶层。博导成为高校教师荣誉和地位的一种象征。

劳凯声认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改革并非仅仅清华一所学校。近几年,国内多所高校都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总体来说,实践效果是积极正面的。

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学博士刘林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导主要局限于教授,而按现行体制,从助教成长为教授需要十五年到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博导群体的年龄偏大。清华此次推出的举措有利于结构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此外,多位专家表示,清华大学的新举措将学术权力下放到院系层面,发挥院系主导性和积极性,将评聘博导这样的学术性事务的决定权交给学术机构,体现了教授治学的精神,也是高校在去行政化上的努力。

中国新闻网 2011-2-28

19所高校实施“拔尖计划”培养国际一流科学家

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这是记者从教育部日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的。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据了解,“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实施。参与高校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