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科研管理体制落伍,缺乏原创成果不奇怪

来源:   时间:2011-01-17  浏览:

中国的国家级科学技术奖有五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近日颁发的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中,象征中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已是自2000年以来11年中该奖项第7次无人问鼎。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也许说明该奖的评选具有高标准。例如,获奖项目必须符合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三大标准。然而,从另一个侧面看,与其说这些标准严格,不如说中国的基础科技和应用基础研究并不扎实,从而导致在这一领域中原创性成就不多。

在科学史上,原创性科学成果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比如需要薪火传承。换句话说,一项或一种原创性研究是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之上,或者要依赖更多的人不断积累。对此,英国《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做过比喻:科学中真正重要的发现更像海水涨潮而非海啸,它们是经过稳步积累而逐渐显露,并非如洪水般乍现。

由于需要积累,重大的原创性科学成果本来就少,所以,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次空缺,就谈不上遗憾了,只表明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我们需要持有的态度只是尊重科学发现的规律。

但这不是说,这样的成果就不可获得。关键是,中国的科学研究以及评价和鼓励科学研究的机制并不科学。后者同样是一种科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研究和成果为何能获得和难以获得,以及科学如何推动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学科,也可以说是对科学技术和研究的管理。在科学技术管理方面,中国刚刚起步,更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法,因而无法激励科研人员以献身的精神积极投入到科研中。

例如,中国评价科研人员长期以来以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为唯一和主要的评价依据。这就鼓励研究人员必须在短期内出结果和成果。这种管理和导向必然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难以鼓励研究人员去做那种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获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基础研究,再就是诱导和迫使一些研究人员急功近利,编造论文和弄虚作假。

因此,我们的眼光还应当放到奖项之外。2009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发给了《中国植物志》的编撰人员。植物志是植物学研究中最基础的科学著作和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其编撰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成果,更不可能形成数量众多的SCI论文。如果以现有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这样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必然会忽视编撰者的贡献。

所以,除了国家科技类奖项的奖励外,还需要对那些参与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人员予以日常的制度上的保障,让其甘愿坐冷板凳。然而,在这方面中国的做法和管理还不尽如人意。没有地基,建不成高楼;没有基础,何谈原创性成果?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