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是未来发展趋势。为期两天的亚洲大学校长论坛14日在广州闭幕。多位大学校长向记者阐述了对高校国际化的理解。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他非常支持学生出国“游学”,出去一年、半年,眼界得到开拓,感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大有好处。他透露,中大过去和欧美许多高校都签订了交流协议,这次论坛上又和韩国高丽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今后将继续扩大学校合作的范围,争取在一两年内,让10%的学生有机会出国短期“游学”。
广州大学副校长陈爽表示,广州大学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实现10%的学生都能出去短期“游学”的目标,即一成学生在本科期间能出国学习。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表示,高校可以在亚洲范围内多合作。因为亚洲国家有着同样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也非常相似。国际化不是一个单纯的输送渠道,关键是汲取能为本地所用的东西,不是模仿,而是取长补短。据她介绍,香港理工大学交换生比例很高,学校3-5年内的目标是让所有在校生都有机会出国游学。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说,以前学校合作都把眼光放在欧美国家,其实把眼光放在亚洲也是大有可为的。
韩国淑明大学校长韩荣实表示,该校未来和中国的交换生比例将会大幅提高。
又讯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在参加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后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目前国家正在探索如何能够让更多在校学生有一学期或一年到海外学习的机会,以拓宽视野。“出国留学获得完整学位固然重要,但短期学习交流更重要”。她同时透露,将在全国中小学中试点推行“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地球上不同的文化,养成地球公民的意识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