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大学生敬爱什么样的高校“官员”?

来源:   时间:2010-11-16  浏览: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范敬宜在京逝世短短几个小时里 大学生们转发讣闻、寄托哀思的帖子占满页面 ———

11月13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范敬宜在京逝世。短短几个小时里,大学生们常用的人人网、开心网、校园BBS上,转发讣闻、寄托哀思的帖子占满了一个又一个页面,新浪微博有留言数千条。

这位79岁的老人之所以赢得这样的敬爱,并非因为他《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的名头,并非因为他正部长级领导的官阶,而是因为一件件小事: 他熟悉学院几乎全部学生,叫得出许多人的名字,甚至毕业好几年的孩子,他都一清二楚。他亲手修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今天,人们呼唤真正的“大学精神”,呼唤真正的教育家给中国教育带来新风。网上学生们对范敬宜回忆的点点滴滴或许能给人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对这个老人,你无法不爱他”

范敬宜,曾历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2002年4月,年逾古稀的他接受清华大学邀请,出任刚刚成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最初,校内校外都有质疑:“老范70多岁了,也就挂个虚名吧?”“清华看重的只是他的名声,不会让他真干什么。” 谁想到,范敬宜上任后不仅亲自跑到清华办公,还给本科生开起了专业课。

那是隆冬的一天,下着雪,交通拥堵不堪。但“范爷爷”在上课前半小时就到了。他穿着黑色的长大衣,自己提着个大包,“像圣诞老人一样”,一步步摇摆着走进教室。见到惊讶的助教,老人笑呵呵地说,天下雪,怕上课迟到,所以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出门。

“离基层越近,就离真理越近”

“手里还拿着范爷爷送的书,他却已经走了。”一条微博说。去年夏天,清华新闻学院每个学生都收到了一本《范敬宜文集》。几百本书的扉页上,范敬宜都一一用清秀的行楷题上了字。笔迹清晰,厚重有力。

学生们翻开书本就能看到一张褪色的合影——范敬宜和几个农民打扮的人肩并肩搂在一起,阳光洒满笑脸。这是“范爷爷”被打成右派,在辽西最贫困的乡村务农时,和生产大队农民兄弟们拍下的照片。一位叫沙垚的学生,在一篇题为《茅屋前的大笑》的博文里述说照片的来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范敬宜在农村一待就是20年。20年里,他的工作之一是教当地孩子识字念书。

“离基层越近,也就离真理越近。”这是学生们在网上发帖怀念老范时常常提起的话。在学院里,只要有学生愿意下基层,撰写调研报告、新闻作品,范敬宜总要找来一字一句读上几遍,提出建议,帮助完善,甚至推荐给有关部门,促成实际问题的解决。

得到敬爱的领导恰恰因为

他们表现得“很不领导”

学生们还记得,范敬宜身体健康时,常常亲手抱着一大堆书画,戴着老花眼镜,颤颤巍巍地在幻灯机下给学生讲解如何欣赏《富春山居图》的疏密得当,浓淡适宜。

如今,学生们敬爱的“范爷爷”走了。在此之前的几个小时,百年古建筑清华学堂遭遇火灾。学生们想起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近年来,对国内高校领导却有过不少批评之声,有人说大学校长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像范敬宜这样的高校领导之所以得到学生敬爱,恰恰因为他们表现得“很不领导”。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