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众多高校中本地学生占 “半边天”的现状将有所改变。
上个月,上海市教委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08年上海普通高校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3000个名额,而这些学生将来自上海市以外的中西部地区。今年1月,上海市首次将增加外地生源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上述举措被视作上海“服务全国,促进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
一位上海高等教育专家分析:扩大对外招生,正好呼应上海新近提倡的“全国理念”,又与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契合甚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一高校招生办主任透露,今年对外扩招新增的3000个名额,由所有的上海市属高校分摊,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八所部属高校,不在此次扩招之列。
据上海市教委透露,上述3000个新增名额,将投向安徽、内蒙古、河南、贵州和甘肃五地。“上述五地有两个特点,一属欠发达地区,二是生源多、高校少。”一位上海市教育专家介绍。
早在5年前,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3%,远超出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另一高教重镇北京,以52%的比例稍逊。2007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23%。“的确是一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民进上海市委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物流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郑苏说。他同时表示,现有招生制度的失衡存在客观因素。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1980年至2006年,中国高校在校人数由166万剧增至2100万人。
扩招的背后是高校投入的增加,国家财政显然独木难支。2000年以后,以教育部为首的一些部委开始将高校管理权下放,与地方政府共建。
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地方政府的资源投入,换来的是本地学生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多。
以上海海事大学为例,2000年之前,隶属交通部的上海海事大学外省市学生比例在70%以上。2002年,海事大学改由交通部与上海市共建。当年,该校一半的本科招生指标被留在了上海。至于土生土长的上海市属高校,招考的本地倾向更甚。
上海高招表现出的严重地方倾向,让“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质疑声分贝升至顶点。是时,上海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在各个领域提倡“树立全国理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高校对外扩招政策的出台。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钱奇城说,上海高等教育到了更多地面向全国服务的时候了。
上海高校对外扩招的另一因素是,上海市高中毕业生减少了。据统计,该市2007年报考大学人数为13.4万,较前一年减少6000人。
郑苏说,随着上世纪80年代婴儿潮的退去,上海市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减少的势头,还将延续十年。这意味着,上海扩大对外省市招生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上海高校进一步扩大对外省市招生,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需要,也符合上海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对招生新思路,已为同济大学纳新12年的老招办主任肖亮华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上海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培养质量下降,难与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接轨。
随着资源和环境成本的攀升,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产业以及双高产业逐渐迁移出上海,高科技产业和新产业起而代之。但上海高校相应的专业结构趋于老化,因其中许多专业又系创校元老,故成为“鸡肋”。在人才市场上,这类专业的上海本地毕业生难免遭到冷遇。
为这些专业“延揽”外地生源,可解决“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而这些外地生学有所成后,回到中西部地区依然可以和当地的产业现状相匹配,可谓一举两得。
“事实上,我们非常欢迎外地学生。”上海海事大学招办副主任赵超群说,外地学生往往更勤奋好学,给学风建设带来帮助。另外,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带来丰富的地域理念,有助文化交流。
但硬币总有它的另一面,当地教育人士亦提出了对外扩招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
上海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对任何一名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它无疑是国内最适宜实现个人雄心的城市之一,其巨大身影,遮挡了毕业生搜寻其他地方的目光。
那些所学专业与中西部产业状况更匹配的外地毕业生首选还是在上海就业。
但像大多数希望落户上海的外地生担心的那样,户籍成为他们进入上海企事业单位的致命障碍。高昂的房价,拉高了企业安置外地新员工的成本。
郑苏所在上海海事大学的毕业生,大都在临港新城工作。“市郊较低的生活成本,企业和员工尚能接受,”郑苏说,“那些为城市中心培养人才的高校,问题更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多数上海城区的企业,大都拒绝外省的年轻求职者。
作为中国的龙头城市,上海吸引最好的人才自然无可厚非,但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是,进沪学习的尖子生毕业后,上海在人才竞争中近水楼台,会不会导致新的区域不平衡?
郑苏提供了一个例子,一次其赴西安考察,当地一位教育官员颇感无奈:西安高校的确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一毕业,都跑去你们上海了”。有着相同困惑的,还有武汉、沈阳这样的高教实力雄厚的城市。
“我们很少去引导学生支援建设。不愿去,恐怕还是发展空间不够。”一所上海名校学生处负责人说,“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有足够好的选择。”
但在同济大学招生办主任肖亮华的眼中,外扩或许在短期内会造成人才分布的不平衡,但从长远来看,资源仍会趋于平衡。人力资源的大量扎堆,对工作机会的竞争必然趋于白热化,后进者的空间很容易被压缩。这样一来,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自然会出现。
“像天津、武汉、成都这样在迅速崛起的城市,对毕业生而言,也将是不错的选择。”肖亮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