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市普陀区与英国萨里郡地区共同举办了“二十一世纪学校管理———中英校长论坛”。通过这次论坛,普陀区内的20所中小学与英国布拉德福特市的20所相关学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记者日前获悉,为了加快提升教育资源品质,普陀区正依据“多方借力、内外共建”的思路,着力引进海外教育资源和本市高校教育力量,努力丰富优质教育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和上海城市建设的需要,普陀区出现了“导入人口多、下岗人员多、困难家庭多”的局面,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告诉记者:“困难家庭,或者说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就是普陀区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普陀区的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虽然近几年来区财政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普陀区的东南西北中都培育了“领头羊”,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缺口仍然不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两个词语对我们特别有启示意义:一是改革创新,二是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一条新思路在李学红的头脑中越来越明晰:区域内的资源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到外面借资源。
其实,“借力办教育”在普陀区曾有先例,而且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了解,早在2002年,普陀区就从同济大学“借”来了援兵,在合并普陀中学、长寿中学的基础上,新建了同济二附中。此后5年,同济大学不但为二附中构建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获得高考招生优惠政策、解决国外留学生招生资质、引进科技教育项目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帮助,而且组建了专家教授导师团、研究生助教团和大学生助学团,为培训师资、丰富学校课程提供了“人力资源”。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同济二附中“借力办教育”的成效:2002年,原普陀中学高考本科率仅为12.7%,而今年已经达到了86%;参与市级以上竞赛获奖的师生也已多达百余人次。
在总结同济二附中经验的基础上,普陀区教育部门开始主动出击,引进各路优质教育力量,为全区学校寻找合作办学的资源。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了普陀区中小学的“后援”。与此同时,他们还把眼光放到了海外,就在近期,区内近60所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的教育机构建立了140余个合作项目,基本覆盖了从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