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十一名受助大学生捐赠首月工资并与困难家庭结对助学 “阳光小屋”传递受助学生爱心

来源:   时间:2007-08-22  浏览:

编者按

帮困助学已经逐渐成为社会风尚。然而,对于一个受助学生来说,学会发现爱、感受爱,常怀感恩之心,培养健全的人格,也许是比完成学业更重要的人生历练。考上了大学,有了理想的工作,又懂得在收获的时候握住另一个人的手,这才是真正的成才。助学是社会的阳光,培育的也应当是阳光青年。

在昨天的上海市2007年工会金秋助学仪式上,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姚英秀和她的10名伙伴向市纺织职工帮困基金捐赠了首月工资,并与困难家庭孩子结对助学。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今年上半年,这11个年轻人自己也还是市纺织工会的助学对象。

从脱贫的第一天起就走上扶贫的道路,姚英秀们实实在在地向一路帮助他们的人们证明:我们不但学业有成,而且要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

“别来烦我”考问助学理念

这11个年轻人都是纺织工人的子女。上世纪90年代,上海40万纺织工人下岗,部分家庭由此陷入困境,扶贫帮困成为了市纺织工会的头等大事,而为特困职工子女支付学杂费正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市纺织工会主席王水官以一位父亲的身份表达了大家的心愿:“纺织工人为社会发展作出了牺牲,但‘纺织孩子’的成才之路绝不能受阻于经济困难。”

然而,这一质朴的愿望受到了挑战。几年前,市纺织工会试图邀请一些学业优秀的受助学生与“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没想到一位已考入复旦大学的女孩不但拒绝了邀请,而且还表示要与那些帮助了她七、八年的好心人断绝来往,另一位考入重点高中的男孩寄来了一封回信,上面赫然写着“别来烦我”。为助学工作四处奔忙的俞进艺用震惊来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这些孩子怎么了?这样的孩子能算成才了吗?”

“发现阳光”塑造阳光性格

发现了孩子们心里的阴影,市纺织工会开始重新定义“助学”:帮助孩子们学习发现每一丝爱意,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宠儿”。

发现父母的爱最简单却也最困难,因为它隐藏在艰难的生活中。一场“说说父母”座谈会让孩子们找到了父母们深沉却琐碎的爱,10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的陈娅苑真诚地向妈妈表达了谢意,她说:“电灯、水龙头坏了,阴沟塞了……原本身体孱弱的妈妈在一次次摸索中扛起了家里所有的事情,没有眼泪,只有坚强。”

发现社会的爱则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因为它往往隐藏在金钱的背后。俞进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纺织工会的捐助款都是以最悄无声息的方式送到孩子们的家中,但捐助者的关心却总是通过最响亮的声音传递给他们:一年两次的“兄弟姐妹大团圆”联欢给每一个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以表彰;不定期的教育专家咨询,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一条助学家教热线,使孩子们有了寻求帮助的渠道;争取市教育假日学校的辅导名额,解决了不少家庭请不起家教的烦恼……

看到、听到、感觉到融融爱意的孩子们,心里充满阳光。受助多年的孙鸿飞在考进同济大学的那一年曾写下这样一段话:“生命的每一下跳动,都承受着一份爱的分量,而我们得到的爱比别人更多,这是多甜蜜的负担啊。”

“阳光小屋”孵育爱心梯队

在发现阳光的旅途中,孩子们也发现了爱的力量会在传递中迅速壮大。几年前,考入了复旦大学的朱瑜昕不但将1000元奖学金送到了市纺织工会,要求用这笔钱帮助更困难的孩子,而且还成为了东方医院的义工,一时之间,“当志愿者”成为了受助孩子们最强烈的心愿。

为了鼓励孩子们传递爱心,市纺织工会在2003年组织了首批5名“手拉手爱心助学志愿者”,请这些考入大学的受助学生与高三贫困同学结对子,结果在他们的热情辅助下,5名高三同学全部考入了重点大学。此后,“手拉手爱心助学志愿者”招募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志愿者队伍已经扩大到50余人,其中最小的报名者只有14岁。

就在昨天下午,由今年从大学毕业的11名受助学生筹划的“阳光小屋”也正式“开张”了,它将成为所有受助学生传递爱心的载体,成为培育下一批志愿者的基地。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姚英秀用一句话概括了“阳光小屋”的意义:“在感到彷徨的时候,让我握住你的手;在收获成果的时候,请你握住另一个人的手”。

文汇报 作者:钮怿 日期:2007.08.22 版次:1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