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七所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到昨天已陆续公布了今年各自的自主招生方案,南京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赵清在分析了各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后指出:尽管各校今年在自主招生的选拔条件上进行了调整和细化,增加了操作上的灵活性,但是由于自主招生面临政策上和操作上的三大难题,要想录取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有一定潜能、特长,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偏才、怪才,仍旧有相当大的难度。
据赵清介绍,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三个:首先是选拔什么样的学生。按照当时我省提出自主招生这一政策时的本意,自主招生选拔的学生应该是在某一科或者几科方面有特殊才能或者特别优秀,但按照高考模式下的选拔方式又不能考上理想高校的学生。但这一本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离,高校自主选拔的学生大多是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即使不参加自主招生也同样能够凭高考分数进入这些高校就读。去年南京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93名学生中,72%的人高考成绩达到了南大录取分数线。东南大学这一比例更高,在南理工、南航大、河海大学和中国药大等高校也均存在这一情况。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状况呢?通过比较便不难发现,我省七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历经三年却大同小异,选拔对象大多是参加全国全省性学科竞赛获奖或者报考北大清华落榜的高分考生,有的甚至只是比保送生的条件“优惠”一些。在这样的硬性条件下,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自然多为高分考生了。
其次,当前的自主招生政策对如何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显得无能为力。我省七所高校几乎全都规定,经过校专家委员会审定的在某些学科方面有特殊才能的考生可以作为选拔对象,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这样的偏才怪才前来报名的极少,另一方面就算有这样的考生来报名,也难免过不了高考这一关。我省要求所有自主招生的选拔对象高考分数要超过本一最低控制线,但实际上有不少偏才怪才由于仅仅在某一学科上有特长,各科的发展不平衡使得他(她)高考考出高分的可能性较小。去年南京一所著名高校就有一名在计算机编程方面非常出色的考生因为分数未能达省一本线而失去了获得自主录取的资格,令不少招生老师惋惜不已。
自主招生面临的第三个难题是考生的诚信问题。尽管今年南京不少高校均要求考生在报名参加自主招生时要签订一份诚信协议,但这份诚信协议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大家却是心知肚明的,最后归根结底还是得靠考生自觉。南大是吃过这样的亏的,去年该校有143人签订了这样的协议,但结果只录取了93人,有12人因为高考分数远高于南大而“远走高飞”了。而在江苏,如果南大都不能保证“留”住人,其他高校所吃的亏就更加可想而知了。这使得各高校想方设法来杜绝这种情况:一种想法是让省招办设定自主录取考生暂为“零志愿”考生,未确定前不能参加其他高校录取,但这一提法却因为涉嫌损害考生利益而被省招办拒绝;另一种就是签订诚信协议,但这一纸协议能约束住考生“另攀高枝”的愿望吗
摘自《扬子晚报》(J-02)2004年03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