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交流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市的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一起探讨了上海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会上,“上海学生德育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成立,复旦大学的俞吾金教授、上师大的杨德广教授、特级教师于漪等多位名师将出任“智囊”,为德育出谋划策,也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传统德育
专家在交流会上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国内文化市场的开放,青年学子由于受到外来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更加重视和追求个人成才和成功,也有了更多的教育投资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成为很多大学生便捷而又廉价的学习方式、通讯方式和娱乐方式,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上网率高达98.2%,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0.5%小时。这些现代的生活方式都冲击了高校传统的德育。
复旦大学的俞吾金教授指出,德育不能再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和政治形势教育,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发展需求;德育也不应“以偏盖全”,而应注重每个学生个体,“因材施教”。
专家列举德育“弱点”
专家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上呈现稳定、健康、积极、进取、务实的良好态势,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弱点:一是责任意识弱,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人“自我中心”的痕迹很明显,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二是实践能力差,很多同学认同感强,但一旦付诸于行动就很难,自我判断和控制力差;三是辨别能力差,看问题往往简单化;四是集体观念弱,合作能力极待加强;五是承受能力弱,一旦经受失败或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这些弱点显示出高校对青年学生加强德育的重要性,学校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不同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因势利导,为他们设计出多层次的培养目标。
德育创新也讲“品牌”
针对这些新情况,上海各大高校都开动脑筋,创新自己的德育手段。高校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在网上设立了“校长在线”,学生可以通过上网与校长进行健康的对话与讨论,参与学校民主办学,也提高自身的素质。
各高校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二医大就建立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对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个别辅导,还看了网上心理咨询;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也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由上海金融学院率先建立的“四六”评价体系正逐步推广,即每学期学生的德育成绩由40%的德育课程考试成绩与60%的学生日常操行评定共同合成,这样就强调了学生的知行统一,与他们的实际表现紧密相连,改变了传统德育评价中课程成绩与实际表现相分离的现象。
这些新举措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而昨天“上海学生德育研究中心”的成立,也将为高校德育出了更多新点子、金点子。
摘自:新闻晚报 2004-1-1 1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