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底开始,共和国军营里有了在校大学生士兵,上海已有10所大学的学生踊跃应征。如今,上海第一批征集的36名大学生大多已脱下戎装,重返校园,其中15人在部队入了党,29人次被评为优秀士兵,6人荣立三等功。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校园骄子们摸爬滚打,锻炼了意志,成为部队建设的骨干。
前几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从外地部队请来上海大学生士兵,华东理工大学也召开退役大学生士兵座谈会,给渴望今冬应征入伍的大学生代表讲述成长经历。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部,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毕良喜被战友们叫做“大老师”,也就是“大学生老师”的简称。毕良喜入伍前是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小组”组长,新兵连就请这位“小专家”给大伙儿上一课。面对100多名听众,小毕不慌不忙,讲得有板有眼、生动有趣,很受大家欢迎。“大老师”不仅能讲“大理论”,每周还帮助战友补习高中文化课程。虽耗去不少业余时间,但他乐此不疲:“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大学生士兵大有作为。”
在舟山警备区服役的金志坚,利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了部队《战备值勤情况网上统报系统》开发,并获得了南京军区2003年软件测评二等奖。
在军营,大学生士兵经历了艰苦的磨炼。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席晓鸣去年底来到雪域高原,在西藏军区某部当了普通一兵。今年3月,他被分到连队。无论是学习训练,还是做业务工作,席晓鸣样样干在前,不落在别人后头。一年来,他还采写发表了数十篇反映部队官兵先进事迹的报道。
在上海武警一支队服役的王笑炎,初到部队时,认为军营生活枯燥,曾产生失落感。在反复的思想斗争后,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恪尽职守是军人天职。战争年代,冲锋陷阵是军人价值所在,和平年代,站岗放哨也是军人价值的体现。站岗放哨虽然简单平凡,但责任重大。
这些大学生士兵,有的在寒夜的海防线上站过岗;有的在山沟沟里喂过猪、种过地;有的还在南京路上为市民们义务修过鞋。说起这些在校园里不可能发生的“光荣经历”,没有人表示后悔。正如在福州雷达四旅服役的李春波所说:到了部队,才真正理解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含义。
摘自:解放日报 2003-12-15 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