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大学应承载国家意志和企业需求

来源:   时间:2003-07-11  浏览: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杨天钧

首先,我愿意在这里与各位一道重温一下三年半以前在巴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四个主要议题之一——高等教育的社会应用性。当时,关于这个议题最具激情的改革呼吁来自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德里科·马约尔,他说:“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所有地方的社会、所有地方不计其数的人们,给教育赋予了如此主要的意义和价值。人们正迫切需要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世界,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潜力的世界。”高等教育采取的行动和传授知识要同社会对它们的期望值保持一致,成为与会者的共识。我国未来20年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目标对大学服务社会提出了新的任务。探寻如何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付诸行动。

第一,努力提高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水平。总结以往我们对校企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今天关于该命题的认识与实践,到了一个应该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质的飞跃的时候了。重要的是,要看到企业才是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载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建立开放式研发中心,大学应该成为该中心的积极成员之一。而该中心的运作应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利益共分和风险共担为出发点,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市场价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引导高校和其他社会科研力量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与人力资源的支持。而我们自己将以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和中国新型工业化教育科研中心的战略实施,响应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需求。

第二,建立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体系。当前,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的已经逐渐从“引进型”向“原创型”转变。原创型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确立知识创新机制。作为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工科教育,理应承担起创新工程教育的责任。

树立科学、进步的教育观念。我们近些年来都亲历亲为的教育过程改革所体现的理念非常重要:即,教育的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事、学会共事、以及情感关怀、伦理关怀、环境友好等,才是教育的内在原则、教育关注的主题和教育的基本内容。独立思考、心明志远、创造力、想象力、领导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社会良知、同情心,所有这些一个成功社会所需要的社会美德和个人美德都该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得到熏陶和养成。

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高等教育在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准备方面必须做得更好——目的是培养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人。”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新探索,我校从1996年起,进行材料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一套体现大科学、大工程观念的新型课程体系,探索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已初步显现出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势,这方面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成立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创造良好条件。金工实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零件的图形样式、编制程序,然后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实现,意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主动性;学生自发自主想象一个科技制作,自己设计图纸,拿到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定形,然后自己加工制作。正是在这些学生奇思妙想加工完成的很多装置、项目中,就诞生了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怀赛的获奖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更是吸引了一些“机电迷“。这些学生半年时间泡在中心里,跑市场、买器件、加工零件、组装调试,这样的毕业设计过程让他们兴奋不已,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学生参加大赛时,在现场当即就被用人单位预订抢购起来。此番情景,生动的映证了大学与社会的亲密度,也是一个大学校长最欣慰、最快乐的时刻。

努力营造创新文化的浸润环境。近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方面推行改革外,学校还积极发挥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多样化、开放化、参与面大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造、创业的自我教育活动。如数学建模比赛、网页设计比赛、虚拟股市运作赛等。特别是参加2002年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制作“挑战杯”比赛和台湾地区工业设计赛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们更看重这些机会和舞台,使得学生们在远远大于校园物理、心理和地理边界的更广泛的空间中去感悟创新的意念、亲历创造的过程,分享创造的快乐。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有上述所感、所思、所做,无非是证实了一个道理,所谓时代演进、社会变革是永恒的,而大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高效地承载起国家的意志和企业的需求。所以,当前我和我的同事与全校师生在思考和探索的是,北京科技大学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近中期的对策和行动,这又是一次新挑战。

摘自: 光明日报 (7月10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