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注册了“浙大”、“Z HEDA ”等45个大类的180个商标,浙大这一自我保护知识产权的举动,对广大消费者的利好则是有利于扫清“挂羊头卖狗肉”的傍名牌行为。记者近日从沪上各大高校了解到,复旦大学、华师大也有类似做法,但因为措施力度不够,社会各种机构的“擦边球”还是满天飞。
据报道,浙大花了44万元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此次商标注册成功后,浙大将逐步实施校名管理制度,今后该校所属企业将有区别地实行无偿和有偿使用校名商标,一些小型服务性企业可能就不能再使用原来带有“浙大”字样的名称了。
在本市,复旦、交大、华师大这样的名牌高校校名和校徽也是满天飞,尤其是围绕在学校周围的各类培训机构,千方百计要搭上名校的边,如招生简章上印有名校的校徽、培训班的名称带上名校的校名等。
沪上高校知识产权的工作并不是没做。复旦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姚老师告诉记者,复旦在上海高校中最早申请学校校名、校标商标注册,从1998 年至今已分三批对学校校名、校标申请了12个商标注册保护,复旦校办企业或其它企业、个人使用这些商标,要得到学校许可并收取一定费用。去年,华东师范大学也已制订华东师范大学校名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学校名称权的管理,未经学校批准将不得使用该校的名称、简称及在特定情况下的称谓。
但和浙江大学一次性申请了45个大类的全类保护注册相比,上海学校这些措施的力度还不够,目前上海一些名校校名、校标注册保护的类别有限,容易被违规企业钻空子。另外,多数高校限于人力,对各种侵权行为也是有打击之心,而乏打击之力。目前来看,还需消费者自己多留一个心眼,多问一个为什么。
新华网 200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