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连新加坡媒体也刊登了分析中国内地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6月24日,新加坡一家媒体刊文说:“大学生的预期工资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具有相当差距。根据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2年的调查,专科毕业学生一般自己预期月收入2000-4000元,而大部分用人单位提供的月薪为1000-2000元,甚至1000元以下。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是偏向于高薪的。大学生对于月薪的期望值高于实际,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找不到工作的往往是那些期望值高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过于挑剔而不能就业。”
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对于薪水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说到底,媒体营造的浮躁社会气氛负有很大责任。看看某权威网站列出的最新薪资指数:上海的年薪均值49180元,深圳年薪均值47943元。起初我对这类数字持有怀疑,我就在其中几个城市居住过,感觉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后来听资深网友解释方才明白,这种年薪指数是通过网上调查得来的,参加这类调查的大多是白领中自我感觉不错的一类人,而且数据无法得到证实,你填1万元、10万元都是有效数字。可想而知,这样的薪资指数有多少真实性可言。然而,它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刺激他们产生了越来越高的薪水期望值。
除了薪水指数,媒体还常常会给受众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压力。前天,看到某报说本市80%的家庭年旅游支出超过了3000元。我又有所怀疑,仔细看了报道才知道,这个数字是随机调查了100名月收入800元以上的市民得出的。殊不知,在我们这个内地城市,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市民占大多数,而且本市有800万人口,抽样100名是什么概念?这样的结论科学吗,真实吗?
媒体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力非常大,因此对自己的工作应该更加严谨。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上,媒体应该清晰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媒体不应该一味去批评大学生的就业观,因为媒体本身在塑造这种就业观时,起到了并非完全良好的作用。
人民网 200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