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中国高校:留学校外给“近亲繁殖”破冰

来源:   时间:2003-06-13  浏览:

2003年2月14日,20岁的汕头姑娘王协转道福州,踏上了一辆从这里开往济南的列车。这位厦门大学一年级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将从今年开始在山东大学新闻系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涯。和她一起来到这里交流的还有厦大6个专业的44名本科生。她也许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这一行正在掀起国内高校交流的新风……

缘何开门:给学校增添活力,打造中国的“常春藤”

2002年10月25日出版的《山东大学报》上,头版头条推出了一条套红的消息:《泰山与珞珈山的握手——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这份协议书中,除了高校合作中通常可见的“图书资源共享、交换培养师资”等合作意向外,两校提出了互派学生定期到对方修课并相互承认学分的设想。

11月25日,这一设想得到了细化与深化。山大教务处处长徐向艺和武大教务处处长刘国进一步代表双方签署了关于互换本科生进行培养的协议。两校分别拿出自己最具实力的10个优势学科,接受对方50名二年级本科生到这些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异地学习与交流。跨越1700公里的山山水水,齐鲁情连着荆楚心,一场打破国内高校本科生“一考定终生”的流动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这次合作的缘起,山大校长展涛谦虚地说,“其实我的初衷非常简单,仅仅是想给山大增添点活力”。他说,“或许是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太深,山大给人的感觉是学风严谨、作风踏实,唯一的缺憾是活力不足。我希望在任期间能够改变这种面貌和现状,给山大注入活力。”他认为,一个学校最活跃的群体是本科生;因此,改革的突破点也最先从本科生开始。

也是在11月25日,山大与国内另一所著名高校厦门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因为有了与武大合作的经验,山大与厦大互换本科生进行培养的协议也同时签署,条款和与武大签定的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交流本科生的时间被提前到了2003年的2月。展涛说,时不我待,我们希望尽快能够付诸实践,让学生尽快拥有这种异地学习的经历,同时也为下一步更深入广泛的合作打下基础。王协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名。

截止到记者采访时,山大已经先后与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等5所院校签定了类似的交流协定。展涛说,“从短期来看,我们希望做到每年有500名优秀的本科生能够拥有这种‘留学校外'的经历;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做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美国有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中国是否也应该抓住时机,打造自己的名校联盟品牌呢?”

异地交流:给“近亲繁殖”破冰,为“开放型人才”造池

与展涛提出“活力论”和“品牌观”不同的是,各个学院的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更看重的是这场流动革命对于学科建设的长远意义。

山大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梅良模认为,这种形式的流动非常有望打破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近亲繁殖”现象,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他说, 近十年来,我国一批重点高校普遍出现了师生“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的现象,一个老教授带的学生留校了,这个学生带的学生又接着留校……这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直接导致了学术研究的僵化,部分研究领域还因此出现了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这种发展趋势对于崇尚自由至上的学术研究是十分不利的。

曾经多次访问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名校的梅教授说,国外名校大都在全世界范围寻求教师,而对于本校学生留校有严格的限制规定,除非本校学生在其他研究机构取得一定成绩,否则一般不可能回到母校任教。对于山大这次合作之举,梅良模备感欣慰地说,随着国内高校这种流动趋势的发展,将来留在山大的可能是武大的学生,也可能是厦大的学生,近亲繁殖减少了,学术研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之路。

“长江学者”徐现刚认为,国内高校这种流动现象的出现,除了有望给“近亲繁殖”破冰之外,同时还可以为培养“开放型人才”造池。他说,放水养鱼,鱼游的地方多了,吸收的矿物质自然就多,鱼的营养也丰富许多。人才培养的道理是一样的。特别是随着科研竞争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将来具有竞争力的学生首先必须具有开放的思维和视角。

徐现刚以自己为例说,目前世界上用来做晶体生长基础研究的先进设备共有三种,分别是德国、英国和美国生产的设备。1995年,徐现刚在亚琛大学做研究期间首先用到了德国生产的设备;接着在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时又用到了英国生产的设备;最后他在美国一家公司担任技术部经理期间,用到了美国生产的设备。徐现刚说,这三套先进设备的使用使他在做晶体生长研究时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因素,同时也使得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与国际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拥有更宽阔的视野。

留学校外:流动中凸显开放意识

一个世纪以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从而首开北大学术自由之风。改革后的新北大,很快成为全国著名的学术中心、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了历史贡献……

一个多世纪以后,展涛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践和体验平台——在不同的名校感受传统积淀的迥异,在不同的城市体味南北文化的差别。对于这一点,学生的体会来得更为深切。

来自厦大二年级国际政治系的秦翀进入山大学习两个月后,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心得:“厦门就像一个美少女,有着青春的秀美与活力;济南更像是一个质朴的中年人,在经历了很多的沧桑后,很沉稳地面对新生的事物。这种感觉可能更多来自对学校的感受,几乎每一期的《山东大学报》都会有新的改革举措推出,百年山大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秦翀说,他的理想是做一名记者,这种对于不同城市的真切体验将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与文科学生的乐观情绪不同,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因为两校的课程安排和学分设置上的差异倍感苦恼,一些在厦大就读的山大学生甚至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据山大赴厦大的带队老师滕玉军介绍,厦大注重启发式教育,比如化学的课程一堂课可以讲30页-40页的书本内容,山大的交流学生很难适应;另外,由于一些同样的课程在厦大比山大的学分要低,学生们为了凑够学分,甚至在厦大选修一些已经学过的课程。

滕玉军说,对于两校的交流,我们的初衷是让学生更多一份经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学习,我们正在努力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他同时认为,随着交流的深入和经验积累,这些问题不会太难解决。

在新山大成立之初,展涛就鼓励学生拥有“三种经历”: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山大副校长于修平说,由于国内高校在办学思维、筹资体制、文化习惯等方面与国外高校差别较大,与海外大学的合作难以深入下去;个别运作不错的合作也只是停留在学院的层面——比如韩语专业的学生到韩国交流学习就比较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把合作交流的重点转向国内是一种明智之举。

末了,展涛对记者说,“毕竟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我们的高等教育也需要来一场对开放的积极回应。”

新华网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