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今年的就业难,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的存在,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观念而造成的人为阻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昨天(10日)复旦大学举行的一次毕业生座谈会上,记者遇到了一群刚刚结束了找工作历程、即将要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他们的就业经历中或许有不少经验可以供现在还在找工作或者即将要找工作的同学们借鉴。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是政治经济学博士卢文鹏的开场白。在他看来,很多同学之所以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随着高校扩招,不仅本科生很普遍,硕士生和博士生也不是以前众星捧月的宝贝了,所以找工作时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定位,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好高骛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在整个就业过程中,他只通过一次面试,就签下了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很热门的深圳市政府办公厅的工作,虽然地方不大,但卢文鹏觉得用人单位对于他这位博士的重视,让他觉得今后发展空间会很大很大。
主动出击心仪工作
从开始找工作起,政治学理论硕士王志盛就决定要到广东或海南工作,因为自己来自海南,他觉得在熟悉的环境里,工作起来会更有感觉。经过再三考虑,他定下了海南省委宣传部等三家单位,并针对这三家单位不同的特点制作了简历,还随简历寄去了自己在读书期间写的许多文章。结果没想到,这三家原本没有表示要招人的单位都决定录用他。谈起自己的成功经历,王志盛认为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决不能等、靠、要,而是要主动出击,不仅要主动向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发出简历,之后更要主动与单位联系,而不是消极等待回音。
区域服从发展目标
潘峰原本是打算在上海工作的。这位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士由于在读书期间表现突出,曾经作为上海市优秀大学生到浦东新区挂职锻炼,出色的工作让单位有了在毕业后录用他的意向。就在潘峰紧张复习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时候,山东也到复旦要人,两边权衡之下,潘峰出人意料地做出了到山东工作的决定,他的理由是因为到山东是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对于他这位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士来说,更有优势,也更有发展前途。
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值得所有在找工作和即将要找工作的同学思考。
《新民晚报》 (2003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