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袁卫: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一流大学

来源:   时间:2003-05-04  浏览:

记者:(下简单称记)谈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我注意到您特别强调一流大学的共性和个性,那么,您认为一流大学有哪些共性和个性?

袁卫:(下简称袁)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评定世界级一流大学,当然也就没有世界公认的统一的评价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这样一个内在的、客观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大家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想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以下特征:这些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这些学科必须是多科的学科;应有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时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一流的硬件设施和管理。但是,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各自鲜明的特性。从规模上来看,既有数万人规模的一流大学,也有小而精的一流大学,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过去几年的学生人数仅在两千人左右;普林斯顿大学也不过六、七千人的规模。虽然规模很小,但它们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学科上看,既有一些学科较为齐全的一流大学,也有学科并不齐全但有特色和优势的一流大学;既有以理工科见长的一流大学,也有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一流大学。前者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院校,后者如耶鲁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可以说,多样化、有特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学科设置上的共性,几乎所有一流大学都有文理学院,都有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以数理化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学科。

记:中国人民大学把目标定为“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出于哪些考虑?

袁:我们刚谈到,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从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看:哈佛大学最强的专业是商学、政治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62个系,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院系多于自然科学类的院系;美国耶鲁大学以人文社会学科见长,校长理查德·C·列文宣称耶鲁是“世界上第一所人文学大学”,其英语、法语、比较文学、历史、艺术学、戏剧、音乐和法学等方面位居美国高校前列。即使是以理工见长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加入到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队伍中来。如麻省理工学院在1865年创办时所设立的学科以理工为主,自20世纪初期开始,学校为“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而适当地发展了人文社会科学。

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管理能力、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水平。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在社会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境况下,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大量应用,就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有序进步、社会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在我国,实践呼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时代要求建设世界一流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

江泽民同志去年四月二十八日视察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指出要大力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同时指出要把人民大学办成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人民大学把目标确立在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除了学校的历史积累和学科特色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人大的历史是和党、人民政府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创办至今一直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怀,学校把它归纳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亲手缔造了中国人民大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给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次生命,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赋予了人民大学与时俱进的新品质、新灵魂。”

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差距?当前要做哪些工作?

袁: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也是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学科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而多学科的架构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我们认真分析了我校学科的优势和不足,强调学科建设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进而提出了“主干的文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适当发展基础性的、必要的理工科就是为了弥补我们学科布局上的不足。我们的定位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因为人大毫无疑问是人文社会科学最齐全、实力最强的高校之一,如果我们简单地追求大而全,就会失去特色,只能发展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学科,二流或三流的理科和工科。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当然,我们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前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规划工作。学校现在已把工作重点都放在学科和校园两个规划与建设上。在学科的建设中,我们既要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和特色,把这些学科继续做大、做强,同时也要发展必要的理工科,这也是人民大学几代人的一个梦想。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准备建立理学院,这既是与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通的客观要求,也是支持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

如果我们能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用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无疑将是对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日第3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