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抗击“非典”保卫校园纪实之一
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日子里,清华大学的两万多名师生员工,用自己的信念、智慧和勇气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师生健康和安全的防护网,在这个春天里,演绎了一场既感人肺腑又催人奋进的特殊保卫战
2003年5月1日,对清华大学师生员工来说,是一个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
早晨8点30分,清华大礼堂前,几百名学生正在这里举行“向劳动者致敬”大型活动,向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清华园里的教师、后勤和医院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活动进行到一半,忽然传来消息: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岐山要来看望大家,并参加“向劳动者致敬”活动。
在对抗“非典”的艰苦日子里,市长能够信步走到师生们中间,这本身就是对师生的极大鼓舞。而市长一番话表扬、激励和信赖的话,更是将清华师生的心鼓荡得暖暖的。王岐山代市长对清华大学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做出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听说清华园在对抗“非典”的斗争中措施得力,效果很好,校园中教师、学生工作秩序、学习秩序非常正常。我今天来就是要亲眼看看这些措施落实的情况。赶上你们“向劳动者致敬”的活动,我就更高兴了。我要说,当传染源还没有把握完全切断的时候,一定要依靠大家的自保,这一点清华做到了。不仅如此,清华研制的红外线测温仪在这次对抗“非典”的斗争中作了大贡献。
正如王岐山代市长所说,清华大学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清华人特有的睿智、严密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校园里我们最安全
“非典”,仍在北京肆虐。北京市确诊患“非典”的人数,每天仍递增百名左右。
在清华校园里,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番景象:在满眼绿色的校园,穿梭着学生们匆匆而过的身影:他们有的刚从操场上打球归来;有的正身背书包急急赶往教室、图书室。在清华大礼堂前的树阴下,记者碰到一位正准备去学院资料室学习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女生郭燕燕。青春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告诉记者,自从SARS在北京传播,学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了严密的防护措施。她指着自己的胸牌说,这就是我出入校区、宿舍的临时身份证,没有这个谁也别想随便出入。
眼见为实,清华的防护措施果然严密,想起因为没有接洽好被保安挡在门外达半小时之久和后来进校门测体温时每个人脑门上挨的一“枪”的情景,记者由衷地笑了起来。郭燕燕告诉记者,刚开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非常担忧身处“非典”重灾区的爱女的处境,可当了解到学校为学生们所做的一切后,妈妈主动发了话:孩子,你不要回家,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郭燕燕说,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体温计,熬制了中药,每天都有工作人员为宿舍、教室、图书馆消毒,校区里至今没有被确诊的病人,我们在校园的学习生活和平时差不了太多,同学们都认为在我们的校园最安全。
校园里我们最安全,这是一句让人听了何等宽心、信赖的话!可就是为了这句平时听起来平平常常的话,却在这一特殊时期显出了不一般的分量。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们不断地重复应验着这句话。
高筑墙把“非典”挡门外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韩景阳是我们在清华大学接触时间最长的一个人。和学校的书记、校长们一道参加完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向劳动者致敬”活动,她正要和学校的领导们一起去看望“五一”节仍坚守在岗位的校医护人员、后勤职工和学生,却半道被我们截了下来。看得出,嗓音略有沙哑的她显得有些疲惫,身边的手机不时中断我们的谈话,一俟处理完手头的工作,韩景阳又接上了先头和我们谈话的内容。
韩部长告诉记者,面对“非典”日益猖獗的扩散之势,清华大学在4月初就适时提出了“清华园保卫战”的口号,决心尽一切努力,确保清华园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一系列措施在随形势的变化而酝酿、出台、落实和调整。
这是一份学校周密布防严控“非典”时间表:4月7日,时任校长的王大中和校党委书记陈希果断决定成立学校“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陈希任组长,成员由校办、宣传部、学生系统、国际处、留学生办、街道、附属学校、后勤、校医院、网管办负责同志组成。
4月8日,几乎在一天之内,清华大学迅速动员起来。学校召开各单位负责人会议,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负责防治“非典”工作。
4月8日以来,“非典”防治领导小组每天开一次例会,遇到事情就立即开会,研究对策,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和校内动态,不断完善处理方案。仅4月19日周六一天,领导小组负责人就召开了3次领导小组会,研究建立疫情通报系统,建立晨检、晨报制度,落实新发现疑似病例的周围人员隔离等问题。
4月28日,顾秉林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上任第二天,他就在学校“非典”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SARS防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任务,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位新任校长对学校“非典”防治工作提出的要求是,高筑墙、严设防、不惊慌,有序、沉着、高效地做好SARS防治工作。
学校及各院系“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体系的建立,对防治“非典”的清华园保卫战具有重要意义,它成为清华防治“非典”时期开展各项工作的协调中枢。
此后,鉴于形势发展,学校一系列有关非典防治新举措的推出和落实,在清华园都显得有条不紊,有章有法。非常时期,清华大学的危机处理能力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检验。
“非典”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内任何一个职能部门、任何一个师生员工都无法置身事外。在防治“非典”的斗争中,得力措施的提出并落实到人才是硬道理。一系列“如何”之下的对策,反映了清华大学面对“非典”在北京肆虐时所进行的全方位周密“布防”:
如何保障信息畅通?
为了及时准确地让清华师生了解学校“非典”形势,使广大师生能够安心工作和学习,学校加强了疫情通报工作,要求各单位对疫情必须每日一报,有特殊情况,迅速上报。信息统一归口到校“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实行24小时热线值班,开辟专门电子信箱,收集群众反映。同时,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每天向全校通报每一位确诊、疑似病人的目前状况,通报隔离人员及休息人员的情况等。信息统一由“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信息通过闭路电视、校园网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学生清华网站以及书面等形式发布。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告,大大安定了校内外关注清华疫情的人们的心态,保证了各项“战时”举措的顺利落实。
如何未雨绸缪?
隔离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途径。从4月20日下午5时起,清华大学开始限制进入校园人员,并从4月21日起正式实行凭学生证、工作证、离退休证进入校门制度,家属和确实需要进入学校的人员要到居委会办理家属出入证和临时出入证。在校内,各学生宿舍楼门口,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学生值班守控,防止非本楼人员进入;对食堂就餐、浴室洗澡等,也实行检查制度。其他一系列措施包括:全校学生餐厅为学生熬中药预防药汤,免费供应;向每一位学生发放体温表和防护口罩;教室、公寓、图书馆、餐厅每天全面消毒,保证通风;“非典”预防知识的宣传材料校园内处处可见;住宿在学生宿舍的学生辅导员,密切关注着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学校限制或取消了各种群众性集会活动。为了安排好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决定“五一”放假一天,调整休息,另两天坚持上课,假期择期再补。
后勤如何保障?
饮食事关非常时期师生们的身体健康。清华园是一个生活上相对封闭的社区,衣食住行都可以在校园内得到解决。前一阵,与北京市其他地区一样,学校的家属商贸区出现了集中购买的现象。学校对此高度重视,有关领导迅速出面,向清华居民保证各种生活必需品的充分供应,使得家属区的蔬菜供应价格很快回落并趋于平稳。在学生食堂,学校采用贴补的方式保证菜品不涨价。即使在前一阵菜价上涨很快的时候,学校宁可有的菜每斤贴补2至3元钱也不涨价,力保学生的生活稳定。
教学如何调整?
为了做好预防“非典”工作,根据学校总体部署,在学校“非典”防治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教务系统以“保障师生健康安全,调整教学方式,降低课堂学生密度”为主要工作原则,通过进一步落实“精讲多练”等措施,尽全力保证全校教学的有序运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全校课程教学预案的准备落实工作;计算中心按照学校调整教学方式的精神,紧急应对,制定了《大规模使用“网络学堂”应急预案》等三项措施,从多方保证计算机教学及全校网络教学的正常进行。随着“非典”防治形势的不断严峻,许多课程停止了课堂教学,网上教学和在线答疑成为师生们沟通的主要方式。
学生们对于学校的各项举措表现了充分理解和合作。一位学生在《非典日记》中写道:“想到学校免费发放中药、体温计,严令凭学生证进出校门、购买澡票……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此之前,我们也有过不少的埋怨,可细想想,偌大的一个清华校园,单说免费发放中药,就是一个多么令人头疼的问题了。没想到这么快学校就采取行动了!现在想来,在同学们抱怨责怪之时,可能正是校方紧锣密鼓地策划一系列方案之时!”
一名学生在网上以“共度难关”为题这样留言:
我们看见了清华在这场灾难面前的镇定,看见了清华校方的得力措施,看见了真正的清华精神,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情为师生系,利为学生谋。清华园的师生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用智慧和勇气,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