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高校办学不能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来源:   时间:2003-04-18  浏览:

今年,广东省将首次建立“三个适度挂钩”的高校运行管理机制,其中把就业率作为高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三个适度挂钩”是指:将就业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适度挂钩,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将作为高校扩大规模、增加经费等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就业工作与专业设置适度挂钩,对于那些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将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就业工作与高校水平评估适度挂钩,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青年报》4月15日)

显然,“三个适度挂钩”政策的出台,对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高校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这“三个适度挂钩”,还需要辩证地看待。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地理解“适度”,以及各高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适度”。笔者甚为担心的是,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与其今后办学规模大小、办学经费多少挂钩时,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关系到其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评价时,一些高校会不会因此把眼睛盯在“就业率”这一项指标上,或者过分看重“就业率”而完全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

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高等教育除了要培养人才之外,还承担着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责任;高等教育除了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之外,还要站在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注重基础学科的教育和研究。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短时期内也许不受就业市场青睐,但是基础学科的教育和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对于保持各门学科的发展后劲也极为重要。像历史、考古、人类学、地理研究等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可能比较大,但是这些学科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所必需的。我们显然不能因为这些学科毕业生就业率低,就把这些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学科淘汰掉。

实际上,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于大学教育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它在促进教育与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也会使得大学教育趋于工具化、功利化。这就要求各高校在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时,既要面向社会,又要面向未来,既要与市场需求挂钩,又要超脱于市场之上。对于应用学科,可以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招生规模和资金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对于基础学科和长线专业,则不宜过分看重就业率,不能完全围绕着就业市场打转。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而人才培养和高校专业设置,则不宜、也不可能变化得过于频繁。换句话说,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速度永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如果高校办学一味跟随市场,必将导致各高校办学方向和专业调整上的“一窝蜂”,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譬如,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曾一度供不应求,于是各高校竞相设置这方面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其结果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很快就出现过剩,已经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理想的工作。再譬如,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曾一度很难就业,于是各高校纷纷削减招生数量,而现在数学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却极受欢迎,甚至呈现“一才难求”之势。类似的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人才培养领域屡见不鲜,这就是高校办学一味追逐市场所引发的后遗症,是功利化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青年报》2003-4-18 (J-02)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