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公开就业率彰显的积极意义

来源:   时间:2003-04-10  浏览:

日前,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首次公布了200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本专科就业率达95%—100%,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高校本专科就业率达90%—95%,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本专科就业率达85%—90%,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本专科就业率达80%—85%,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本专科就业率达70%—80%,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70%以下的有中央美术学院。

据介绍,本次公布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统计时,力争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实际的就业情况。为此,已将毕业生到非公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等项列入就业统计口径。同时,对考取研究生和出国、出境学习及工作的毕业生计入就业总量。

作为高校的“敏感话题”,提及毕业生的就业率,过去总有一些高校讳莫如深。他们之所以将就业率当作“秘密”保守,无外乎是担心它会影响招生,对于一些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毕业生出路面临窘境的高校而言,死守“秘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将就业率公布于众,积极意义显而易见。首先,此举有利于高校转变重“进口”轻“出口”的风气。有的高校虽说录取分数线高高在上,但毕业生就业渠道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只侧重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才的输出,由此造成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伴随就业率的公开、透明,将给一些学校增加紧迫感,使其不再对毕业生的出路“等闲视之”,而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其次,公开就业率可以进一步规范办学秩序,有利于高校与高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每逢招生季节,为争夺生源,各高校施展浑身解数、你争我抢的情形并不鲜见,民办高校之间的交锋尤其激烈。有的高校为吸引生源,大打毕业生就业率广告牌。以此作为竞争生源的手段并非不可,问题是高校自己宣传的就业率数字大都未经权威部门的检测,是真是假难以确定。此次,由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就业率,体现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可以有效遏制虚假就业率的出笼,也为考生择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数。

值得一提的是,就业率虽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声誉紧密结合,但也不能轻易以就业率高低评判高校的得失。正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所指出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惟一指标,也不是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惟一指标,不同地域、不同科类、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不宜简单比较。我们在希望高校审时度势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也期待高校就业率能步入持续提升的健康轨道。

《中国青年报》 (2003年4月09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