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高校学生“租房热”透视

来源:   时间:2003-04-09  浏览: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竞争的日趋激烈,全国各大高校在不断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因此,各大高校在校学生的住宿条件普遍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却出现了部分学生纷纷搬出环境、条件都比较好的学生公寓,选择出外租房居住的现象,眼看着一股学生“租房热”正在很多高校悄然兴起。

“租房热”:各有所图

笔者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搬出集体公寓,自己租房居住的人数实在不少,但是租房意图也大致不外乎以下几种。

——从总体来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是“考研族”。他们认为尽管学校的集体公寓条件比较好,但是往往住的人数比较多,相互之间影响比较大,况且现在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每天都太过于拥挤。因此远不如“偏安一隅”,自己单独租房居住,从而谢绝一切干扰,专心致志于复习备考。根据北京某高校的同学提供的信息,他们寝室原来住有六位同学,其中有四位都在积极准备考研.十月份以后,考研准备进入了冲刺阶段,他们之中已经有三位同学先后搬出了寝室,在距离学校较近而环境又相对幽静的小巷租了房。他们以为虽然这在经济上是一项额外支出,但是有利于自己实现考研目标,因而是值得的。相对于他们寝室而言,因考研在外租房所占的比率竟然高达50%!并且据他了解,因考研在外租房的在北京每一所高校都不乏其人。相信这种现象在全国其它高校也是普遍存在的。

——出于性格上的原因而出外租房。这一部分同学要么是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要么是不习惯于集体生活。正如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女生李某曾对笔者说:“住在集体宿舍里即便是搓一下脚丫子也会有好几双好奇的眼睛同时注视着你,多不自在呀!”因此她认为选择在外面租房住,既清静又省事.并且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面对全国招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室友们很可能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因而在集体生活中往往难以相融,甚至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于是一部分同学便怀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避而远之,在校外租房营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间。

——为了改善饮食生活而出外租房。学校集体大食堂的饭菜一致被认为是要么缺盐少油,要么每天整个一盆“大杂烩”,好不容易有点对胃口的,价格却高得惊人。尤其是学校食堂每天为了供应上千名,乃至数千名师生的饮食,卫生质量方面也势必会大打折扣。至于在学校食堂提供的饭菜里“发掘”出头发丝甚至酱油瓶盖那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受不了学校的这种日子,很多同学便干脆自己租了房子,天天给自己开小灶,让自己“吃得舒心,喝得放心,活得安心。”

——出于学校住宿费过高而租房。现在的学生公寓条件比较好,相应的收费也比较高。据笔者调查发现,学生集体公寓每年收费在1000-1500元之间的学校不足为怪,至于每年收费在800-1000元之间的学校更是比比皆是,那么每年收费在500-800元之间的学校已经很少了。相比较之下,一些中小城市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租房居住则要显得经济得多。

——与恋人同居,营造“二人世界”。中国当今的性开放程度不容夸大其辞,但在读大学生中的同居现象确实普遍存在。2002年度《中国大学生》杂志上一篇关于安全套公然走进南京某高校校园的报道在全国其它的很多高校里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根据该资料中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里的高校学生有过同居、性体验行为的在该地区大学生中所占的比率竟高达60%,即使在一些内地中小城市里的高校学生有过同居、性体验的也不下于当地大学生人数总和的20%。但是毕竟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学校集体宿舍显然不允许,也不适合于这些同学“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因此出外租房居住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由于一些学校的基础生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学校鼓励部分学生外出租房。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湖北武汉某高校的学生人数剧增,致使该校的学生公寓出现严重不足。为了缓解暂时的住房困难,无奈之下该校的领导只好动员一批学生在外面租房居住。根据相关调查,这种现象绝非仅仅出现在湖北武汉这一所高校,因而这一部分同学也是租房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其他学生:见怪不怪,观点趋于统一

如何看待自己身边的同学、室友搬出学校集体公寓而自己到外面租房居住,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认为,毕竟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时代,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是从年龄上来说,还是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上来说,他们自己完全有权利选择理想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也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面临的来自学习,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高校的大门不能永远是关闭着的,过去高校所推行的全封闭式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当今高校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尽管学校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不能总是让管理沦落为一种对学生不必要的束缚。

湖北某师范院校的黄某告诉笔者,当初自己在外面租房住也曾经有所顾虑,担心其他的同学说一些风言风语,但是后来发现结果并非自己所想像的那样。随着在外面租房的学生越来越多,他在与同学谈及自己在外租房的问题时发现他们早已是见怪不怪了。并且他们还认为自己不再是那些初中生和高中生了,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能够完全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任。集体生活的确可以培养自己的群体意识和提高自己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但是大多数同学租房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学校实在没有必要将他们管得那么死,相反应该多给学生一点自主性。

当然,也有少数同学对此存在异议。他们以为如果同学中这种租房群体过大,势必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生活秩序和学习秩序,因而至少是不应该提倡的。

校领导:态度不一,意见存在分歧

高校在读学生掀起的“租房热”虽然没有广泛引起当今高校管理者们的极大关注,但是也有很多高校的领导纷纷表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湖北某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张处长认为,学生自主在外面租房居住既不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并且会带来学校资源设施浪费,投入建设学生公寓的资金无法回收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学校一般是采取反对的态度。这种现象大量存在,并非学校默认了其可行性,只是校方没有采取相关有效措施来加强管理而已。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些高校的管理者全面权衡学生在外租房的利与弊,并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了有效治理.例如湖北黄冈某高校一直坚持坚硬态度,学校明确表示只有学校所在城区的走读学生才能在校外居住(当然也只是限于在自己家里),其他学生要想要外居住必须向学校提交一份书面申请,并经过学校严格审批方可。对那些自主在外租房的同学,尤其是未婚同居的同学,学校一经查出将对其给予严肃的纪律处分。同时,学校的辅导员在学生宿舍楼都有固定的值班室,以便于对学生的归寝进行不定期检查。虽然该校学生有的对此颇有微词,但笔者发现此举对扭转该校校风,学风确实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该校领导认为:“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学生应该有与学习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和管理模式,虽然学校的制度和政策有点趋向保守,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坚信这种做法是利大于弊的。”或许这代表了很多高校领导共同的心声。

南京、上海、浙江等几所高校的领导则认为,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如果学校管得过严、过宽和过细,将会弱化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长此下去还将导致学生养成某种依赖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他们在对待学生租房居住问题上的思想要开放得多,所采取的政策要宽松得多。但是同时,他们也明确表示学校的这一态度并非意味着完全的纵容和放任。

编后: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现行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是一个老的话题。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探讨在不断深入,同时教育管理上所面临的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当我们看到高校学生中出现又一个新的群体——“租房族”时,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但愿此文能带给人们一点思索。

《中国教育报》 (2003年4月8日第8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