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期望值过高、学历要求过严、专业不对路影响大学生就业

来源:   时间:2003-04-02  浏览:

目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方面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用人岗位,一方面又有不少毕业生抱怨找工作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要求过严、专业不对路,这三大因素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尽管毕业生都知道今年是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就业形势严峻,尽管学校反复倡导“先就业,再择业,再立业”的观念,但多数毕业生仍将“择业”放在首位,希望找到一个各方面(如在大中城市、企业有发展前景、工资待遇高、专业对口等)都满意的工作。某部队到一所高校招人,入伍即副连级待遇,但学生嫌部队艰苦、待遇不高、管得太严,应聘者寥寥;一位计算机系的毕业生表示,月薪低于3000元根本“不考虑”;一位应聘学生向用人单位提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去了任什么职务?”师范类、医学类毕业生“市里进不了,县里不愿去”的情况十分普遍。一些毕业生表示,反正户口关系可在学校保留两年,没有如意的单位宁愿再等等。

与此同时,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供需见面会上,常见“博士你开价,硕士请坐下,本科你留下(简历表),专科你走吧”的情形。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招硕士的招牌,甚至连当保安也必须是体育系的本科生。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大学4年的成绩都要在年级名列前茅,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证书都要有。对学历层次的高要求,也增加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另外,专业供需失衡也是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盲目跟风现象。如前几年经济类毕业生抢手,于是国际贸易、财会等专业一拥而上,结果就业紧张;而一些“冷门”长线专业几年后却供不应求。一位工科院校的就业中心主任告诉记者,该校铸造专业,因怕没人报一度改名为“材料成型控制”专业,没想到今年却大受欢迎,一个班30多名学生被分抢一空。对此,有关专家呼吁,要考虑人才培养的“滞后期”,市场预测要有提前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事关万户千家,希望有关部门和在校大学生转变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2日第1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