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生转系制度悄悄推行了4年,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在探索中,允许在校学生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既打破了学生“一填定终身”的观念,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机会,又促进了高校自身学科改革的发展,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体制也将是一个“切口”。
“所学即所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一次性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制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少学生入学以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志趣完全背离。从“人本思想”出发,放开大学生转系规定,让大学生改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发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
华中科大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刘利剑老师介绍,转系后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个系2000级通信005班全部由转系学生组成的。几年来,这个班的加权平均成绩一直领先于原有其它班级。在去年暑假湖北省的电子线路设计大赛中,由该班组队参赛的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个系2001级由转系学生组建的电信018班第一学期,成绩就明显高出其它班级二、三分。
2000级的郑琳在入校时由于专业调剂,调到第四志愿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学期她担任年级团总支书记,还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但一向对工科有着强烈爱好的郑琳经过反复考虑后,依然转入她高考第一志愿电信学。郑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兼顾课程之余花大量的时间去补落下的课。转入后的下学期,她专业课的成绩名列年级前十名。她对记者说:“我相信,人喜欢的一定是他所擅长的东西,人擅长的也一定是他最喜欢的东西。”
学生转系“投票”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转系制度推行4年来,主要来自材料、环境、土木、动力、机械5个传统专业的学生转向了光电、电信、计算机、自控等新兴专业。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转系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主要是担心,这种学生对学科的“投票”行为可能会导致学科发展的失衡,热门专业学生蜂拥而至,冷门专业会不会难以为继呢?这正是高校学生转系制度能否放开的最大症结所在。
记者调查却发现,经历了4年的学生“投票”选择,不少“受冷”专业正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建设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转系不仅没有对基础专业和长线专业带来灾难,相反对于促进传统学科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1999年,转系制度推行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就首当其冲,受到了重创。这个包括铸造、焊接等专业在内的学院一次就转走了20多名学生到新闻专业。2000年又转走学生30多名,接近大一总人数的20%。该院教务员陈静老师表示,“这给整个学院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这个学院迅速召开师生座谈会。反思之余,制定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的“三留政策”。学院从2000年开始在大一新生中专门开设由院士、教授讲授的专题讲座,介绍学科专业概论,简要而精辟地阐发了材料学科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学科前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学院还将教授推上讲台。今年上学期学院41位教授中38位兼有本科生的教学课程,占总数的85.4%,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一般学院的比例大概为30%。
对于学生反映强烈的课程体系落后的问题,该院投入资金15万元,开设《新型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课改课程,加大了科技英语教学力度。同时,材料专业的本科生还享有二年级开始制配备导师待遇,以方便优秀的学生尽早进入课题。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该校教务处常务副处长刘太林说,如今的材料专业已不可同日而语,由原来传统概念中的铸造、焊接拓展到了新型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领域。去年,材料专业转出去的学生大大减少,转出8人,转进2人,开始实现“扭亏为盈”。今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向其他专业提供了30个转系指标,来自化学专业的张荣耀等学生已经申请填报要求转入材料专业。
据了解,在学生转系中受到冲击的其他专业大部分也和材料专业一样,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大幅度拓展了教改的步伐。如机械专业主要依托其全国领先的学术水平和扎实基础,致力于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等。
自由流动“激活”传统僵化的高等教育体制
允许在校大学生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李光玉副处长认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是学习苏联的产物。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有人提出,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出来的人才太“专”了,工具性太强。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面太狭窄,知识极易老化。而且高校原有学科设置也不尽合理,存在一些陈旧老化、跟不上科学潮流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学生转系制度的探索,按照市场需求,通过学生选择,“激活”传统僵化高等教育体制,促进学科合理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推行。
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正通过转系在高校中树立。对于现代教育管理观念而言,学生和学校的“主客体”位置现在已经渐渐发生了变化。以往是学校选择学生,一旦进了大学的门,学生就得服从学校的安排。现在,学校和专业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这个学校和专业,更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发挥所长,获得最大“教育收益”。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太林表示,学生自由转系的放开毕竟只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初级阶段的一个产物。从长远来看,“淡化专业、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发展方向。高校更多地应当为学生设计更加科学的专业课组合,以便学生入校后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可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修完相应的学分即可从这个专业毕业,与国际接轨,实现完全的学分制。当然这将对现有的高校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华社武汉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