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97年年底,中科院起草了关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1998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方案”,决定由中科院率先启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2000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宣布,中科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从2001年起进入新阶段,在“十五”期间投入100余亿元。
【现状】
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为我国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纳入这一工程试点、受到工程支持的只有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而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至今尚未被列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之中。
那么,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据统计,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有2/3的论文是由大学发表的;在诺贝尔奖的授奖总数中,有3/4的是大学获得的。世界排名前100所大学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占大学发表论文总数的3/4左右,获得的诺贝尔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体现了这些一流大学强大的创新研究实力。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
在我国,2001年前的5年间,内地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共有36篇,目前还不具备统计意义;但我们可以对SCI论文进行统计,同样能说明问题。2001年,我国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占全国总数的3/4以上,其中,排名前50名的大学,发表SCI论文占大学发表论文总数的3/4以上。此外,我国高校科研力量雄厚,承担着全国90%以上研究生培养任务。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主体位置,发挥核心作用。
【代表观点】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代表认为,就知识创新来说,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学校具有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
第一,宽松的学术氛围和长期的学术积累。高校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其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第二,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不必说综合性院校,即使大连理工大学这样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学科交叉的环境也比较好,理科、工科、生命学科等方面的学者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这种环境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寻求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思想火花非常重要。
第三,可以让更多人参与知识创新。有资料显示,诺贝尔获奖者的成就,大都是在他们作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期间完成的,究其原因,除了年轻人聪明、勤奋外,还有名导师的指导,有可以专心研究的宽松环境,有写学位论文的压力等。应该给年轻学者和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学者以同等的科研条件。从这一点看,高等院校将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可以让更多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人,参与到“源头创新”活动中来。
第四,可持续创新的能力,也就是持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有源源不断的优秀学生进入研究室,并且,年轻学生有很强烈的创新愿望。从这一点看,高等学校最容易把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结合在一起。
基于上述四点原因,程耿东代表认为,国家应该把高等学校这“一大块”纳入整个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之中。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代表认为,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大学从产生之时就深受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传统的影响,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既是学者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是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21世纪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既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不但学科齐全、人才密集、信息灵敏,而且具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特色,具有宽松的、活跃的学术文化氛围。大学的科研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并着眼于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教学、科研、生产密切结合,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委员建议】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谢克昌委员建议,启动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将高校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他认为,我国一批知名高校通过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原创性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已成为若干所大学里涌动着的先进生产力,等待着不断开发与组织。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
谢克昌委员认为实施这一工程,具有如下必要性:
一,有利于资助高校自由探索研究。他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高校基础研究项目资金的首要来源,但其对自由探索支持力度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自由研究的开展。而“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放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由探索的需要。因此,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学科建设基础上,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可以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自由思考和潜心研究科学难题。
二,有利于高校将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科研相结合。工程实施后,投向高校创新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会加大,高校科研条件将会得到改善,可以培养和凝聚一批优秀科研人才队伍,不仅可以带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提高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创新人才的能力。
三,有利于高校交叉学科的建设和科技生产力转化。工程实施后,重点建设大学可以组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和互补的优势,以较低的代价在一些世界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工程还可以重点资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以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跨学科研究,加快原始性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有利于增加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工程实施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大高校创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争取在较短时间形成一支能够冲击世界水平研究成果的高素质研究队伍,产生一批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著名大学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差距,促进高校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部分的协同。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