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吴博达教授:大学生就业工作要以学生为本
来源:
时间:2003-03-14 浏览:
对于吉林大学这样一所超大规模学校来说,每年都有万余名毕业生面临就业,而且就业人数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吉林大学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一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无疑,吉林大学的就业工作有着独到之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正在认真准备人大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吴博达教授。
对于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吴博达坦言,首先要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正确的估计。既要看到学生就业将是一个时期内所有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又要看到经过我们和全社会的努力能够很好地完成就业任务,从而有效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压力。所以这个问题应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谈到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吴博达胸有成竹。他说,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经过社会、学校的双向互动,合理调配人才资源,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同时通过就业情况的反馈,促使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功走出就业工作的新路。
吴博达校长告诉笔者,吉林大学是非常重视就业工作的。合校伊始,就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第一家。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为加快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2001年成立了“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方便快捷的服务。2002年,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并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确定为有学分的限定选修课,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吉大的毕业生群体就业指导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此外吉大还长期开展职业测评和就业咨询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毕业生了解自我,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吴博达说,这些新做法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在全国高校中出台的次序,而是它实实在在促进了吉林大学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地为广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服务平台和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吴博达认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做好学校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吉林大学及时制订了《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规划》,提出了“建立以东北地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龙头的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确立以汽车、通讯、航天、地矿、石油、化工、医药、机械、传媒等行业系统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建立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基础,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且效果明显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强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打通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渠道。积极支持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作为吉大毕业生就业的特殊基地加以建设”的工作目标,并确定了以立足东北,面向全国,以“大基地”带动“大市场”,以“大市场”促进“大就业”的战略。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吉林大学聘请近200家成员单位成立了“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会”,构建了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基本框架。保证了相对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500家,还有600家用人单位与吉林大学保持经常性联系,这些单位每年可以接收吉大70%的毕业生。可以说,“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吴博达校长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引导毕业生适时就业。为此,学校连续3年举办了超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家用人单位和近2万名毕业生参加就业大市场。同时每年还举办百余场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周末人才招聘会等形式多样、方式多样的活动,基本上能解决70%以上毕业生的就业,并带动了整个东北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回报。吴博达说,高校的学生就业如果还像过去一样等待用人单位的挑选,那么就业势必萎缩,只有变管理为服务,不固守成规,以创新求发展,就业工作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学校务必以学生为本,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使学生的期望值趋于理性,合理定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引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尽量避免人才的浪费,同时,学生毕业也不能意味着和学校关系的终结,而是和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反馈机制,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和育人工作。
谈到下一步打算,吴博达校长满怀信心。他说,党的十六大为我们高等教育工作绘就了蓝图,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的精神,以建设一流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推动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优化毕业生就业基地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布局,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全面提升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使吉林大学作为超大规模学校的就业工作生机勃勃,具有示范意义。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