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假如我进大学后还可以重新选择专业

来源:   时间:2003-02-15  浏览:

■超过1/3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大学时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符■只有不足1/3的被访者当初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有所了解■当专业与个人兴趣发生冲突时只有1/3的人能够积极适应环境

近日从北京大学传出消息,北大从今年开始在招生时除外国语学院外,将不再按专业招生,而是改为按院系招生。大一新生入学后通过1年半到2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再决定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方向。据教育界人士介绍,过去我们的大学在招生时将专业划分得十分细致,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学习就很难改变自己当初选择的专业,这就是原苏联实行的所谓“专才教育”。而在英美等国家的大学所实行的则是“通才教育”,即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可自由转系、转院甚至转校,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其发展后劲不足。而“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则是研究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面对两种教学模式,中国的教育界尚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而我们的教育直接面对的群体———曾经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一改革的呢?这种打破大学专业设置的严格壁垒,是否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呢?为此,本报与勺海市场研究公司舆论研究部推出了这个专项调查活动,以期了解公众对高校这种招生方式变革的看法。

■赞成北大开放专业招生的被访者是反对者的22倍

44.3%的被访者从不同渠道得知“北京大学从今年开始在招生时除外国语学院外,将不再按专业招生,而是改为按院系招生”的消息。按院系招生与公众一直熟悉的按专业招生的方式是高等教育在招生方式上的一个较大的变革。那么,公众对这种将专业壁垒打破的开放式招生方式是否赞同呢?

调查表明,85.9%的被访者赞同这种按院系招生的新方式,3.8%的人不赞同。此外,10.3%的人未置可否。赞成北大招生方式的被访者是反对者的22倍。

这些持赞同态度的被访者提到最多的原因是“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选择合适的专业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及率达到86.7%。其它的四个原因分别是:“学生在考入大学某个专业以前,对报考的专业了解很少,谈不上热爱或喜欢该专业”,提及率为69.6%;“如果学习或从事的专业不适合自己,但又不能转系,会造成学生终生的遗憾和痛苦”,提及率为69.0%;“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对未来不可能有一个清楚的规划和认识”,提及率为65.2%;“将学生过早引入专业学习范围,会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提及率为57.6%。

访问中还有7位被访者表示不赞成这种按院系招生的方式,在反对的三个原因中,5个人提及“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专业,会造成热门专业更热,冷门专业更冷的情况”;4个人认为“即使让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再选择专业,很多学生也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专业最适合自己,他们仍旧会很迷茫”;2位被访者担心“允许学生换专业或系,会给学校管理及教学资源的配置带来很多的难题”。

■七成被访者认为按院系招生是高校今后招生方式的大趋势

实际上,北京大学采取按院系招生而取消按专业招生的方式,并不是国内大学的首创。去年,兰州大学在部分学科领域开展的“2+2”教学试点改革时,就已允许学生进入大三时选择新的专业。而同年复旦大学224名学生转系之事,也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因此,当从北大传出从今年开始将按院系招生的消息时,70.1%的人相信北京大学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在招生时发展的大方向。但也有13.6%的被访者认为,这只是北大一所学校的政策,并不是其他院校招生政策改革的信号。16.3%的人则不清楚北大的改革是否代表了其他院校招生的发展趋势。

在相信北京大学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招生时的发展大方向的被访者中,67.9%的人相信这种招生方式今后将会继续深入下去,甚至达到一种“将来所有的大学在招生时都会打破专业设置,学生在完成基础学科的学习后不仅可以在院系内自由转换专业,还可以转系”的程度。而这种打破专业设置、自由转换专业甚至转校的状况在英美的一些大学是很平常的。

还有超过1/4的被访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很难做到这样深入的变革。6.0%的人表示不清楚将来的变革趋势。

相信按院系招生方式会继续深入进行的被访者比例(67.9%),略低于认为北大招生方式是全国高校今后招生方向大趋势的被访者比例(70.1%),这说明大部分人在表示支持北大改革招生方式的明确态度时,也在为这种招生方式能否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而担心的微妙心理。

■被访者更趋向于取消“按专业招生”的积极效果

那么,如果国内大学在今后招生时不再按专业招生,而是让学生在大学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再选择专业,会对高校的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71.4%的被访者认为,这样做会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66.5%的被访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提高”;63.2%的人认为“某些冷僻学科和基础性学科可以吸引到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去学习”;53.5%的人担心“会造成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学生毕业以后可能由于就业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择业压力”;47.6%的人相信“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得到提升”;47.0%的人担心“会造成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从而导致该学科发展停滞的情况”。

可以看出,被访者对取消按专业招生方式的态度更趋向于积极的一面。虽然人们有所担心,但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效果,而我们应该看事物的主流和主要效果。

■逾1/3的被访者大学专业与自己兴趣不符合

调查中还发现,在已完成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被访者中,不足1/3的人当初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有所了解。其中,仅有5.9%的人“非常了解”所填报专业的情况,27.0%的人“比较了解”。而表示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的被访者比例超过一半:其中“不太了解”所学专业的被访者达到42.7%,“很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被访者为14.6%,另有9.7%的人认为一般。

对所填报专业的不了解可能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与自己兴趣不相符合,这部分人占被访者的比例超过1/3;25.4%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在大学所学习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太符合”,10.8%的人认为“很不符合”。而认为“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被访者分别占5.4%和44.3%(总数为49.7%)。此外,14.1%的人认为一般。不同性别的被访者之间尽管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14.6%的女性被访者表示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很不符合”,要高于男性被访者的选择。

虽然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的人要高于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的人,但认为所学专业不符合自己兴趣的被访者要低于认为所学专业符合自己兴趣的被访者。这说明一部分事先对专业感到迷惑不清的人,在深入学习该专业后并不反感,甚至培养了一定的兴趣。

■逾1/4专业与兴趣不符合者学习态度十分消极

在这些所学习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符合的被访者(67人)中,35.8%的人没有换专业或转系的念头,64.2%的人有过换专业或者转系的想法,但只有5个被访者真正换成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转系成功,比例非常之低,不及10%。

那么,这些没有换专业或转系的人以及想换专业或转系但没有成功的人,在学习中是如何处理专业与兴趣不一致的矛盾呢?38.7%的人的做法是“在尽本分学习所选专业的同时,尽力挤出时间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1/3的人是“适应环境,转变兴趣,努力让自己喜欢所学专业,并且争取学好”;27.4%的人则“只能凑合,并且对所学专业非常反感,发誓毕业后决不从事所学的专业”。

可以看出,当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发生冲突时,只有1/3的人能够积极适应环境,努力转变兴趣。而大部分人要么采取十分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要么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念念不舍,而对所学专业不甚上心。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青年时代的时间更是短暂而珍贵。如果没有有效地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那么将会是对学生个人青春年华和国家有限教育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专业选择不当会使一些人抱憾终生

在已完成高等教育并参加工作的被访者中,43.2%的人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与自己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比较对口”,22.7%的人认为“非常对口”。而认为“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人分别占15.7%和11.4%。另有7.0%的人认为一般般。对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总比例为26.1%,这与上文1/4专业与兴趣不符合的被访者“发誓毕业决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比例基本吻合。

而在已参加工作的被访者中,43.8%的被访者相信,个人职业的成功与所学习的专业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11.4%的人认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认为“不太密切”和“没有关系”的分别占30.8%和3.8%。此外,10.3%的人认为一般。

调查时还发现,在这些已参加工作的被访者中,18.9%的被访者明确表示后悔当初选择的专业。当然,多数人(56.8%)表示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24.3%的人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专业决不仅仅是一个与个人兴趣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与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有关。一旦专业选择不当,而又无法调换,可能使一些人抱憾终生。

■女性被访者更倾向“通才教育”

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应坚持“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实践上,两种教育模型都有各自的优劣势。我国秉承前苏联的教育制度,主要施行的是“专才教育”。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发展后劲可能不足。

因此,44.3%的人认为今后我国大学在培养学生方面要以“通才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型;18.4%的人认为要坚持“专才教育”的办学模型;37.3%的人表示要“两者并重”。女性被访者主张以“通才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型占51.5%,要明显高于男性被访者的选择。

从“专才教育”一步跨入“通才教育”是不现实的,应该要有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71.4%的被访者相信,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国各级大学在招生时“应适当放开专业设置,通过前1—2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允许学生再选择院系或专业”;23.8%的人主张“完全放开,像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本科阶段的前3年或者4年全部学习广泛的基础课程,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所学专业,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甚至学校”;4.9%的人认为“应维持现状,按现在这种分专业招生的办法培养学生”。

看来,不管是按专业还是不按专业招生,关键的是要使接受教育的人学到真正对社会、对国家及对个人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本次调查技术报告

■调查设计:赵维李佳纪秋发

■文章撰稿:李佳纪秋发

■调查执行:勺海市场研究公司舆论研究部

■执行说明:2003年1月24日-1月27日,勺海市场研究公司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居民家庭中随机调查了185名已完成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了解他们对高校按院系招生的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这些被访者的年龄在18-40岁之间,性别比例大约为1:1。

《北京青年报》 (2003年2月15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