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消除“瓶颈”学生食宿无忧

来源:   时间:2002-12-26  浏览: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 年终岁尾,从教育部和各地高等院校传来消息:被称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大创举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3年多的努力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勤转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原有的后勤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学校办社会”,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教职工中约有1/5是后勤职工,教职工住房与学生公寓、食堂及其它生活设施占学校所有建筑面积一半左右。按照旧的模式,每扩招一个大学生,国家就需投入4.5万元左右。在我国的国情下,以这种后勤机制为主要特点的办学模式,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规律,也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了消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之后,又分别于2000年12月和2001年12月在武汉和西安召开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3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改革的文件与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加强了领导、统筹的规划,各省会城市大力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努力组织实施,高校主动参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保证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妥、健康地推进。到今年年底基本实现了上海会议提出的3年改革预定目标。目前,高校后勤服务旧模式被基本打破,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并组建成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这些新型实体在用人办法、资金筹措、日常运营与管理、内部分配与激励制度等方面,都采用了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高教特点的新机制。后勤服务质量、规模、水平与效益,都不断扩大和提高。政法大学为学生开设自助餐

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点和重点。1999年至今,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达3800多万平方米,改造10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四年新建学生公寓和食堂是1999年以前、新中国成立50年建设总量的1倍以上。河北、浙江等省近3年的建设量超过了改革前50年建设总量的3倍。这些新建学生公寓和食堂,约可解决400多万大学生的食宿问题。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高校的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活力。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促进了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的改善。上海、武汉和西安等地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下大力气整治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大、陕西师大等一大批高校的校内外环境。北京市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原来脏、乱、差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长沙市政府,广州市政府也都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大学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这些举措,在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拉动了内需,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据初步统计,仅学生公寓一项,3年来就拉动社会资金投入330亿元。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