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成才却没有目标;考研考证只是随大流;重视履历面试却对相关法律知之甚少……日前东华大学完成的一项大型调研揭示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成才观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这项名为“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7所高校的近千名学生和江浙沪地区各行业的152家企事业单位和11家人才市场。
调查显示,虽然现代大学生自我成才意识比较强烈,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成才的定义和自我成长的目标都不明确。81%的接受调查的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但是对成才目标定位不清晰。有46%的学生对自身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如对问卷中“您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而且,大学生认知中的成才途径非常狭窄,仅仅局限于找个好工作。对于什么是好工作,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非常明确的认知。他们对考研考证、出国深造等也只是随大流,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看作是找不到工作的应急之举。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尤其对保障就业成才的法律知识十分欠缺。有55%的学生对《劳动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等表示“不了解”,38%的大学生只是略知一二。而对于“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怎样的作用”,24%的大学生认为“无任何作用”,6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性不强”。不少学生在寻求就业指导时,只注重面试、制作履历等技术性问题,很少问及法律保障方面的内容。老师们担心,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利益受到侵害时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就业成才指导方面的需求与学校能提供的帮助不平衡。有68%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大学生对就业成才指导的需求涉及多个层面,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当心理咨询”、“社交能力指导”等。
事实上,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局限于服务性工作,如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而且主要面向毕业班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有到了四年级才开始接触就业指导,了解市场需求,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大学生成才不仅仅为了就业,而就业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一定的导向,所以就业指导工作亟需从毕业班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完善高校就业成才指导体系,形成完整的课程、科目和服务。有92%的学生渴望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得到个性化指导,而不再是过去那样毕业前夕“临时抱佛脚”听几场就业指导课了事。调查中,还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非常青睐“网络导航体系”,希望校园网络上有一套信息丰富、及时准确、有互动板块的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
〈文汇报〉20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