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 同济新闻 > 正文

李强实地调研复旦大学科技园和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

来源:上视新闻综合频道   时间:2019-01-19  浏览:

  市委书记李强1月18日下午来校实地调研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并在同济大学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高校、区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工作情况及意见建议。李强指出,大学科技园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载地,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摆在重要位置,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上海市有关委、办、局和杨浦区领导参加调研。
  市领导来到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所在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依托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知识外溢,形成了全球领先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去年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楼大厅,李强听取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情况介绍,参观了建筑设计院设计作品模型及改革开放40年上海文化建筑图片展。在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楼,李强参观了设计师工作室、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代表性成果,听取建筑“数字建造”发展情况及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的介绍。李强指出,要瞄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把大学科技园真正打造成为各类创新要素汇聚、融合、聚变的大平台,更好服务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副校长吴志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时龄及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出席调研交流活动。
  调研期间,李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曲景平、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关于大学科技园建设情况介绍及下一步发展意见建议,杨浦区、闵行区负责同志汇报了服务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有关工作。两个半小时的座谈,李强认真倾听记录,不时就有关问题和大家深入讨论。
  李强说,大学科技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重点学科发展,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平台效应和综合效应,加快培育一批创业者,带动一批科创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学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大学科技园一头连着学界、一头连着业界,最有条件集成各种科学技术、各方优秀人才、各类创新资源,最有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要坚持大学科技园的大学属性、科技特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挖掘释放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把大学科技园做大做强。要聚焦知识溢出,加强制度供给,推动科技成果更加顺畅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优化空间载体,结合高校布局、产业布局、园区布局,因地制宜、统筹优化大学科技园的空间布局。要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体制机制,把动力激发出来;强化统筹协调,把合力凝聚起来。要提升服务能级,支持和帮助大学科技园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上海将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强化政策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建设力度,大家共同努力把大学科技园建好建强,形成品牌特色。
  会后,方守恩向李强介绍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模型。
  陈杰在发言中介绍了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情况。同济大学科技园2003年被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来,在空间载体上围绕学校学科布局,服务内涵上围绕学校核心功能,产业形态上围绕学校的优势学科,园区运营依托学校和区域联动,如今已形成一园多基地的布局,逐步涵盖了上海杨浦、虹口、普陀、嘉定以及孵化基地,目前注册高新技术企业99家、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5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4家、上海市工程中心两家,拥有的知识产权已经超过2000项。十余年来,科技园有力支撑着同济大学的学科发展以及一流大学建设,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很好地嫁接了人才培养从课堂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产业,成为同济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谈到同济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陈杰表示,同济大学正积极落实李强书记去年5月视察同济时的指示精神,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建设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着力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高地、应用示范高地、制度供给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努力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