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治理水环境 最好让它回到原生态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6-05-26  浏览:
  崇明岛前卫村科技示范园的中心湖里,一项“原汁原味”的生态修复工作正悄悄进行。从树种到鱼类,科研人员反复调查,想要搞清楚水环境的“前世”并希望应用于“今生”。这一名为“水资源保障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的项目,在崇明生态科技创新基地环境科学与污染防治实验室的主持下进展顺利。如果继续保持这个势头,该水景区年内就将以新貌示人,并为苏州河、黄浦江等其他水环境治理提供样本。课题项目负责人之一、同济大学教授李建华日前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秘诀。
  景观效果≠生态效应
  净水、种树、养鱼,这就能让水环境“长治久安”吗?答案是否定的。水体生态修复不是硬性地种几棵树或放养几条鱼,也不能只满足于水质的干净,而应根据其水文、地质及气候特点,将被干扰和破坏的水环境恢复到原有、自然、稳定的状态,以满足各种生物的需求。李建华再三向记者强调,最可怕的就是一些看似生态、实则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工程措施。如上世纪70年代末被引种到我国的“互花米草”,由于有超强的生存能力,目前正疯狂地霸占着九段沙和崇明的海滩,掠夺了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而现在再想将其根除已成难事。
  “如果说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眼睛,那么河边的植被就像是眼睛上的睫毛。密密长长的睫毛既能为眼睛增添光彩,又能保护其免受灰尘异物的侵害。但若种植了水土不服的植被就好像给眼睛粘了一副假睫毛,即使漂亮也只是暂时的,长此以往还可能产生伤害。”
  老植物焕发新神采
  沟渠内的芦苇和狭叶香蒲非但不清扫,反而全体保留。科研人员说,这对修复和重建水生态大有好处。
  前期调查显示,芦苇和狭叶香蒲正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植物,用它来打造自然环境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不用担心出现排异现象。李教授表示,从河床到岸坡的完整生态体系,都是巩固和长效维护水环境治理效果的重要“责任人”。硬质护岸会破坏生物栖息环境,乃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应尽可能地保留沟渠内原先存在的芦苇和狭叶香蒲等本地种植物。
  对崇明前卫示范园的中心湖,考虑到湖内养鱼及旅游业可能带来的污染,研究人员在休闲岛周围原有的集水沟和硬质护岸作了整修和生态改造。在截除和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风能提水机加快水流速度,太阳能水净化系统“模拟”原来的水流质量,高效泳动床吸纳“水葫芦”等漂浮物,人工湿地预防地表径流污染,为鱼儿“还原”往日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让植被自己长出来、让鱼儿自己游回来,才是水体生态修复的真正目标。
  新技术等待大应用
  最近,实验室正在前卫示范园区湖心岛上的沟渠内做一项试验,将柳条扦插进稀松的土壤里,既能发挥固坡、护坡作用,又修复坡岸生态,缓冲和净化降雨产生的径流污染,是一种既简便、又低成本的坡岸生态改造措施。
  同时,对于不再有种植余地的陡峭堤岸,也能用一种不占用河道空间的方式垂直增绿。李建华介绍,将多孔的火山岩经特殊工艺处理制成等厚度的“生态贴面砖”固定在混凝土堤岸上,不但能净化水体,还会使堤坝在垂直方向长出植物来。火山岩上长出的苔藓和其它微生物会与河水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形成食物链,有助于水生态修复功能的自然形成。这项试验对今后黄浦江、苏州河的堤坝绿化改造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文/见习记者 徐婉青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