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潘海啸:城镇化发展不应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

来源:【财经网】   时间:2013-03-31  浏览:

  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成绩很大,但也应该看到,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受到影响的,并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财经网记者 黄玉兰】“必须从一个资源高度资源消耗型的向一个绿色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模式转变,而中国建立一个绿色城市的结构将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财富。”3月31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潘海啸在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分论坛“中•欧城镇化合作前景”,“议题二:中欧城镇化如何应对挑战”上如此表示。
  潘海啸表示,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成绩很大,但也应该看到,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受到影响的,并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指出,在城市化过程当中,不做任何有效的管理,必然会带来全球的环境问题和城市的环境质量的恶化问题。
  潘海啸认为,30年来中国着重于新区建设,新城建设,“房子建大一点都是我们的愿望。”但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无效甚至是浪费,带来的问题是城市越来越漂亮,但是城市当中经常很少看到儿童。“一个城市没有下一代,那么我们想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打一个问号。”
  他说,人们也希望有非常清洁的水和空气,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城市化的过程所带来的这样的污染,使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必须做重新的思考。”
  潘海啸认为,对于城市有三个基本的度量:“第一个就是,在我们一定发展的状况下是不是消耗更少的能量;第二个是不是有更少的热量。第三个是不是这个城市可以用一种更轻的模式来建,而不是更大的结构来建。”
  是不是未来发展就一定采取高消耗的模式?潘海啸介绍说:“如果我们做组织和管理的话,建设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可以减少57%,也就是如果我们有效的管理和没有效果的管理,可以有75%的差别,所以新型城市化意味着我们要更好的管理。”他说,欧洲的一些案例跟中国的很多城市是不一样的,“交叉路口不是展开而是要缩短,伦敦甚至要做几条自行车的公路,是因为大家骑车过来更方便。步行的环境也是给我们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城市景观。”
  潘海啸强调,必须从一个资源高度资源消耗型的向一个绿色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模式转变,而中国建立一个绿色城市的结构将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财富。
  http://www.caijing.com.cn/2013-03-31/112635664.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