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刘滨谊:打造最具文化气息的湿地公园

来源:洛阳晚报   时间:2012-08-20  浏览:
      刘滨谊 生于1957年,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198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7年留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Virginia Tech),1989年获景观规划设计学博士(中国第一位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博士);1993年~1994年在美国完成景观环境规划博士后研究。

  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导,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

  昨日上午,负责龙门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规划的上海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室主任刘滨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贯穿在整个设计方案中的“穿越大唐山水、纵情林泽芳洲”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是文化

  问:刘教授,您好!现在国内湿地公园有不少。咱们要打造的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答:个人认为,龙门国家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应该是文化,它应该成为所有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中最具文化气息的一座。湿地公园守着龙门石窟,那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含量不可估量。

  问:您希望通过湿地公园的打造,给游客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答:现在旅游者来龙门看完石窟就走,以后,他们看完石窟会向下走,经过湿地;或者先经过湿地公园,品味一下唐文化。这里面最重要的是驿道,驿道从南边过来,游人穿过河堤,走在古驿道上,仿佛回到了唐朝。所以我们整个龙门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的主题就是“神往龙门石窟,纵情大唐山水”。

  通过十大景观再现诗意大唐

  问:湿地公园有哪些突出的文化符号?让我们提前感受一下。

  答:十景区是最好的,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是通过几百首唐诗,通过对时空的回溯来实现的。具体来说,我们主要抓了两条线索,一个是洛宛古道,一个是文人游踪。

  问:为什么是这两条线索呢?

  答:这两条线索其实来源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做设计方案的时候,我们研读了所有与描写龙门阙南湿地有关的古诗词,从这几百首诗词中,我们提炼出这两个线索。对应两条线索,我们概括出了方案中大家看到的十大景观。

  问:两大线索、十大景观,听起来就很令人神往。如何具体实现呢?

  答:其实洛宛古道指的就是唐代从龙门通过的古驿道。洛阳以南18里设有龙门驿,继续向南一直通向南阳,再向南通向长江流域,这是唐代一条重要的古驿道,发生了许多故事。

  比如白居易邀请朋友到阙南游玩,就是借助这条古道进行的。通过对文人游踪的发掘、整理,反推他描写的是什么环境,按这个再重塑当时的场景,从而打造出十大景观。所以从整体上说,这十个景观是由点、线串联起来的。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问:在湿地公园的打造中,如何保护这里原有的生态环境呢?

  答:我们的目的是让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而不是通过开发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

  比如你们看现在这里的水,是一小片一小片的,我们最终会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这里处处变得水汪汪的,污水也能依靠湿地公园大量的生物达到自然净化。

  我们所要打造的这些景观其实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比如伊沼荷香,描写的就是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比如纤鳞鹭影,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态环境,引不来几百只白鹭,又怎么实现这样的景观?

  问:那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呢?

  答:我们打造湿地公园,除了文化,除了生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核心是风景,也就是最后形成的景观、形成的环境那种美。这是无法单纯地用言语来表达的。

  所以,对这个湿地公园,我们的目的是将来建成以后,游客从这头进去,从那头出来之后,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心情舒畅,深深地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就像我们理想中的仙境、伊甸园一样。

  要打造传世经典,因为这里值得也必须这样

  问:对于这个湿地公园的整体规划,您有什么样的计划?

  答:整个湿地公园将近5000亩,我们这次开工的一期工程占地1200亩。虽然只有1200亩,但内容十分丰富,十大景观除了东篱白荻、魏湾朝晖以及柳荫西涧的一部分不能实现外,其他七大景观都将初步呈现出来。因此这一部分也是整个项目的重头部分。

  问:湿地公园的建设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长远的规划是怎样的呢?

  答:我们是想真正打造一个精品,要对这里所有的景点、设施进行精雕细琢。而且,这个湿地公园虽然基础设施可以很快建成,但里面的生态环境要真正成熟起来,也许要经过一二十年呢!

  不过,不论时间长短,我们都会朝着理想状态去做。因为这个地方值得、也必须这样。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