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曾彩霞:大学应提升学生涵养

来源:【联合早报】   时间:2012-05-15  浏览:

      《联合早报》日前刊登文章“让尊师重道良性循环”,提到“学生不尊师重道,究其原因,多归咎于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教育部已经充分认识到品德对于一个学生成才的重要性”,这种现象最近几年在中国也经常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况频见报端,尤以大学为甚。

  品德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知识还要来得重要。一个有能力但品德败坏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远远高于一个能力低的人。除了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之外,学校教育也是一大主要因素。

  一位教授曾说:“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度,出了社会就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如今,学生忽视自身品德修养的原因之一,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重能力,轻品性。中国社会比较浮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93.3%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较为普遍。

  要说现在中国教育问题,还得先说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区别。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标举涵养,注重德性的熏陶。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学问与涵养是一回事,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观有很大的区别,如德国教育注重鸿博精研,法国教育注重艺术陶养,英国教育注重性格培养。中国现代教育受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影响,趋重学分。但是,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是,有学分,未必有学问,有学问,未必有涵养。

  因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德性的熏陶,与现代教育重学分有较大的差别,所以现在所培养的学生就经常被拿来与前人相比,涵养缺失也就显得更加明显。现在中国的大学毛病甚多,总的来说,还是看书不自由,自由时不看书。古人看书是因与同学交谈时自觉形秽而为了鼓励自己,或是因为与师友闲谈而激动灵机,亦或是因为自己语言无味而心生羞恶。现在学生之所以读书,是因为要学分毕业,所读之书多是与专业知识有关,甚至不读书。

因学分的鞭策而读书往往会桎梏灵性,沦丧慧心,虽然将来是社会有用之才,却也丧失其顶天立地,悠游世界的快乐。学生读书应该是兴味所致。依现在的制度,不但不能给学生充分看书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使自由看书也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大学四年看过的书极其有限,尤其是专业以外的书。所以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修身养性的书就读得很少,因为不“实用”。

除了看书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品性培养与学校教师密不可分。这得有赖于一种空气作用,就是所谓的学风。如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学生不学而能,长期在这种环境熏陶下,耳闻目染,便会受到影响。氛围如果不好,无论考试如何严格,学校如何整治,也是不会好的。因为学问和品性的养成,需要朝夕熏陶。就如女生对时装一样,风气所趋,不学而能,和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是一样的。要解决现在的问题还应移风易俗,学校应考虑如何营造氛围,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看书的机会,让学生培养内涵。

(作者任职于同济大学法学院)链接:http://www.zaobao.com/yl/yl120515_002.s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