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尤建新:需警惕新“崇洋媚外”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11-11-21  浏览:

  在今天的中国,许多事物已经难以划分国内国外,这让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30年前,巨大的差距使得中国社会的目标非常清晰,而在今天的莺歌燕舞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跌入新的“崇洋媚外”的陷阱,从对西方物质的崇拜更多转向对西方社会治理的盲从。为此,必须提高警惕。
  对中国而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有保留地博采众长,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是全球经济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容易崇洋媚外。在脱贫时,国人专心于解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问题;而迈上小康后,就有人开始在乎别人的看法,“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不奇怪;只是有人东施效颦,别人做什么,我们也要做什么,一样都不能落下,生怕别人说你“不行”,不去认真想一下那个“什么”对于自己是否合适?过去,生活消费追求“洋气”、洋品牌,还只是低层次的崇洋;现在则强调做什么事情都要参照西方,不仅“崇洋媚外”,还有从中套利之嫌。例如,一些中国高校刮起过一阵“洋博士”、“外教”、SCI、国际认证的旋风,让人目不暇接。给中国发展添点“洋气”无可非议,但由此简单地认为“洋”的肯定比“土”的好,“非此即彼”是要不得的。
  “崇洋媚外”的后果就是容易被人牵着鼻子。与国际接轨没错,但怎么接轨、如何防范隐患自己要心知肚明。例如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市场接轨理所当然,但前提是中国金融市场必须健壮,国际金融环境必须健康。如果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金融市场,就与一个混乱的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那肯定要出轨!同样,在没有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今天,人民币汇率当然是中国做主,不应被人牵着鼻子走。
  另一个后果就是容易盲目冒进。世界上供中国参详的成功样本很多,许多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管理体制都值得借鉴,但创新与破坏,往往只有一纸相隔,不是所有新的东西都是对中国有利的。不研究中国的现实情况,遇到现实问题就大力鼓噪照搬西方模式,用休克方式改变中国社会,用大跃进的方式推进社会改革,其实质只能是泡沫和昙花一现,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有限。
  一味模仿是一种迷信,只能带来失败。这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也适用于一个国家。很少有人能因为看了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成功指南”而获得成功,一个国家也不会因为照搬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模式,不结合自己特色就能发展成功,这也是过去几年本土化策略抬头的原因。如今,在“占领华尔街”风潮在美国仍未平息、世界政治大动荡的时刻,如何与世界接轨又不忘本国特色是当下中国发展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唱国际歌,走自己路”,坚持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并且与全球的人们分享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是新时期国际接轨应注意的。

作者是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教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