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杨晓林:批评家的苦衷与滞后的电影批评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时间:2011-09-26  浏览:

  按理说,电影批评家属于社会精英阶层,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媚权、不媚钱、不媚世,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但是,在这种场合中,你不和大家“唱同一首歌”,而要另展歌喉,显然就很“跑调”。
  在中国,被冠以“电影批评家”头衔的人,大都是高校的教授或社科院、电影研究所的研究员。由于都是体制内的人,难免为体制讲话。其赖以存身的环境决定了他在建构自己的批评话语时的主流性,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电影批评者应有自己的话语标准。
  中国电影需要辉煌,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盛世图景是国人的理想。我们既要娱乐至上的商业大片为民族电影的繁荣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也要具有先锋性、探索性的艺术片为其前驱,为商业大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不断创新提供新的创意。我们需要商业娱乐片为我们提供精神的休憩,提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见梦想和人生,也要艺术片去探讨人类生存的困境,让我们回到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为一个影评人,对于曲高和寡的艺术片,应该放下身价,引导观众去消费,去思考,去阐明其价值。而不要人云亦云,或者以票房为准绳,对其口诛笔伐,或者自封为神,对普通观众的口味冷嘲热讽。对于商业片,既要冷静地分析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而且对这种原因要区别对待。对其商业卖点要归纳总结,使其向叫好又叫座的路子上走。其实,我们既不能一顿乱棍子狂扁,将孩子打伤打残打死,也不能摩挲着、宠惯者,明摆着有了过失还在翘大拇指,凡做过父母的都知道,这不是教子成才之法。
  程青松先生携手20余位国内知名影评人对中国电影展开锋芒毕露的批评。他认为,“需要来自民间的,站在观众立场上的电影评论。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批评就是给中国电影打的疫苗,可以防止它在一个真空里面,看起来全部是无限好的环境里面,防止有更大的疾病到来”。
  这种心忧天下,爱中国、爱电影的心当然是好的,电影圈当然需要这种慷慨激昂的、或者是愤怒的声音,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温柔敦厚的、中庸的学院派的声音了,在恹恹欲睡的昏聩状态中我们需要人来振聋发聩。但是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许多批评的声音早就存在于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章中了,我们如何让广大电影人看到它,看懂它?
  (作者为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执行所长)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